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郁达夫,作为创造社同人的郭沫若是深知的。在谈到达夫时,郭沫若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被称为文坛一绝的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诗人郁达夫所有的,也是一个有光辉、特异人格的人所特有的,它在内容上既非那种谦谦君子的修身养性,又同独善其身的形式相去甚远。郭沫若说达夫“做事情往往……过子冲动,而且他往往过分自贱自卑”,也曾说过“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这当是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的主要特点吧。达夫曾经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人们也说,他笔下的“零余者”,则是在勾划他自己的思想轨迹。由此,我们对郁达夫文学作品的考察,就更有必要连带着对作家本人个性形成诸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归国和郁达夫的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呢?郭沫若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叙述:“……原来四五月间(指一九三七年——引者注)在庐山有这样的聚会,张群和其他的一部分人,说了我,认为可以让我回来做些工作了。在当时我是受着通缉的,必须蒋介石点一个头,我才有公开回国的可能。张群在一个会上向蒋提出了,也得到了允许,因此我的回国便不成问题了。但怎样把这消息来通知我呢?陈公洽那时也在庐山,便想到达夫和我的关系,所以就由他通知达夫,由达夫再通知我。这些经过,连达夫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沫若文集》第十三卷)  相似文献   

3.
作家一般都是以编辑或教学作为副业的。而教学却非郁达夫所擅长,因此编辑工作便伴随他走上文坛,并在上面播种耕耘。 早在一九二○年达夫就曾萌生过办刊物的想法。那还是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的时候,达夫曾和四位同学,计划于十月间创办一种日文文艺性刊物,并拟名为《寂光》。他的胎死腹中的处女作,日文小说《圆明园之一夜》原准备在创刊号上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杂志一直未见出版,那篇日文小说也一直未见发表。 《创造》季刊是达夫着手编辑的第一个刊物。那是一九二一年,郭沫若等商得泰东书局代为出版发行的允诺后,便到日本找达夫商议具体措施。时达夫由于外受国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影响,内感“国外对弱国子民的欺凌和侮  相似文献   

4.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5.
作家简介 郁达夫(1896—1945),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一致认为,达夫的嘴巴很不会说话。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达夫得罪过。辛普森是达夫的好朋友,他来劝达夫:"你的嘴巴真要改改了,再这么不会说话,你会一个朋友也没有的。""我怎么不会说话了?"达夫不服气地反驳,"是你们不会听话吧?你们才需要检查一下耳朵呢!"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一致认为.达夫的嘴巴很不会说话。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达夫得罪过。辛普森是达夫的好朋友.他来劝达夫:“你的嘴巴真要改改了,再这么不会说话,你会一个朋友也没有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1,(10):2
郁达夫,中国作家,诗人。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通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五门外语。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版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主编《创造季刊》《洪水》等文学刊物,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这位富春江的儿子,是以小说创作蜚声文坛、闻名遐迩的.但是,“达夫有绝世的才华”,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就拿他散文创作中的游记来说,也是那样的风格独具、脍炙人口,深受读者的欢迎,达夫也因而获得过“游记作家”的称誉.可是,在以往的郁达夫研究中,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他的小说,却很少顾及他的游记文学.本文不揣浅陋,拟对达夫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达夫游记的爱好者.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一位足以令20世纪的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人物。他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堪称一代奇才。在一般人看来,想必郭沫若有超人的智商,绝顶聪明。然事实却不一定如此。郭沫若的智商有多高?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沫若的成绩报告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6月28日所发,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  相似文献   

11.
哈里斯夫人居住在一个小乡村里。她的丈夫去世了。她有一个21岁的儿子,名字叫达夫。达夫在乡村的商店里工作,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后来他在城镇找到一份工作,并且搬到那里住。城镇的名字叫内皮尔,距达夫母亲居住的那个小乡村有很远的一段路程,母亲因此很不高兴,但是达夫说:“我在乡下没有好工作。母亲,我在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之初,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逃出,返回祖国,投入神圣的抗日战争。是谁从中提供了帮助?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难以抑制救国之心,一心想回国。但他是个知名人  相似文献   

13.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平生四海惯为家”,交游极广,和益阳的人和事也有一段交往。如他和益阳人周扬在文化战线上共事四十多年,这是人所共知的,无需赘言。 一九三八年四月,郭沫若在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这年十月下旬汉口武昌失守后,郭沫若到了湖北沙市,乘车去长沙,三十日车到益阳县城,“休息了好一会”。他看到“一段高地上有座宏大的白鹿寺,隔江和县城对峙,颇占形  相似文献   

15.
1930年,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32年,侯外庐读到了郭沫若的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逐渐在郭沫若的影响下开始了对中国历史的思考,但也提出了对郭沫若史学的批评意见。1941年,侯外庐写作《中国古典社会史论》、正式从经济学转向史学之时,不仅将郭沫若视为学习的对象,更是将之视为超越的对象。侯外庐一生把郭沫若既当成导师又当成论敌,这种符合辩证法的学术态度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学风,促进了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东第二课堂》2005,(6):12-12
哈里斯夫人居住在一个小乡村里。她的丈夫去世了。她有一个21岁的儿子,名字叫达夫。达夫在乡村的商店里工作,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后来他在城镇找到一份工作,并且搬到那里住。城镇的名字叫内皮尔,距达夫母亲居住的那个小乡村有很远的一段路程,母亲因此很不高兴,但是达夫说:“我在乡下没有好工作。母亲,我在内皮尔可以挣到很多钱,以后我每周给您寄一些钱。”  相似文献   

17.
姜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4,(5):F0002-F0002
姜伟,1962年生。辽宁抚顺人。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2006年被沈阳大学按照特殊专业人才标准引进,并于2008年晋升为经济学教授。早年在海军工作,曾从事技术侦察、参谋、翻译工作。1986年转业到地方,多年从事外贸、证券、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与咨询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人的视角,选取郭沫若在日本留学的1921年到1923年之间的经历,探讨郭沫若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时代和具体矛盾时,在现实与历史的转换、交融、发生中,力图把握现实和个体生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才情,使自己永立潮头.郭沫若在一生的经历中都把这种文化心理当成了自觉,由此也形成了他毁誉反差极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彭月兰,女,1967年8月生,山西怀仁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财税理论与实务、区域经济。1993年5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钟声已进入八十年代,云南人民和我国诗坛的前辈们怎能忘记四十年代在我国抗战文学诗坛上曾盛开过的一朵山茶——彭桂萼的诗作。他,曾经是郭沫若、闻一多、臧克家、穆木天、老舍、雷石榆等著名诗人和作家培育过的江畔歌者。彭桂萼,是澜沧江畔临沧(原缅宁)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