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不同的法制背景和价值衡量,各国立法对行政诉讼法中起诉是否停止问题采取了两种对立的立场,其中以德国的起诉停止执行原则和日本的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德日两国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在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德国的起诉停止执行原则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诉讼不停止执行”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行政诉讼实践的发展,该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日益显露,需要在执行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界便出现对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存废之争。在我国诉讼实践中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与强制执行制度存在矛盾,和国外最典型的德国和日本的诉讼(不)停止执行模式相比,我国目前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还存在很多缺陷。我们应确立以诉讼停止执行为原则,不停止执行为例外的立法体例。  相似文献   

4.
"起诉不停止执行"既是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项重要制度。但随着行政诉讼实践的发展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原则与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立法和实践之间的不协调越来越明显。事实上,起诉是否导致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取决于法官对相对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衡量。基于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状况,我国宜采用"起诉停止执行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但在该原则适用范围被厘清后,其在立法现状,与实践操作中都面临着原则地位发生动摇的尴尬.因此,有必要在《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考虑确定诉讼停止执行原则.此外,这一原则确定的同时,当以执行的“单轨制”模式为前提,并在具体法条的整合中,注重对权益保障与公共利益维护的均衡.  相似文献   

6.
中国至今尚未制定单一的行政强制执行法,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4条的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制度得以确立.在理论界,学者们较为一致地将它界定为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或者制度.  相似文献   

7.
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面临尴尬的困境。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立法模式的基础上,保留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同时从诉讼程序的具体构建上完善化和精细化我国的起诉不停止诉讼制度,构建一个有别于主诉讼程序的、用于审查是否应当停止执行的附随程序。  相似文献   

8.
王小红 《红领巾》2005,(1):16-20
我国行政诉讼暂时法律保护制度主要包括诉讼期间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制度以及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不应将&lt;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gt;第四十四条理解为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原告向法院申请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采用书面方式,可以在诉前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也可以在诉讼开始后,法院裁判前的任何阶段提出申请.法院应当在听取诉讼参加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停止或不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裁定,裁定应当说明理由.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裁定没有溯及力,并且可以由法院撤销或者变更.法院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应当予以扩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行政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在三十年来却饱受行政法学界及实务界争议,甚至产生了所谓"事实上的原则与例外的颠倒",却自岿然不动。文章跳出学界甚嚣尘上的修改之说,从行政诉讼法设立此原则的立法原意、域外实践经验以及实施现状出发,对于原则的选择思路给予尽可能充分的论证,并对现实情境下立法完善给出一些建议与修法的思路分析。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法》有关诉讼停止执行制度的规定应当进一步完善。在诉讼停止执行的程序上,应当对原告申请形式、时间以及诉前申请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和裁定的程序也应当细化。在诉讼停止执行裁定效力上,应当从效力范围、生效时间、效力终止和撤销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及综合行政执法后的又一项改革措施.是我国《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一项旨在解决我国传统行政审批制度弊端的法律制度。该项制度的确立,对改革我国现行行政许可体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善良风俗”不仅是衡量行政执法行为的准则,同时也是衡量相对人行为的准则,对行政执法依据出现空白时起拾遗补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行政法学几个老生常谈的理论问题进行再思索,试图指出传统的几个理论观点所存在的问题,如行政法的独立性问题、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问题、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并以这三个问题为出发点,对行政法学界的一些学术趋势提出相应的意见,即对行政法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应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假释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刑罚执行制度,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是刑事近代学派主观主义、特别预防主义、教育刑理论在刑罚执行制度上的体现。假释制度与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全球化、行刑社会化、刑罚轻缓化的全球背景之下,假释对于刑罚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证明责任规范的本质是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是经证明责任规范的指示后是不适用实体规范,还是根据证明责任规范直接作出裁判。“不适用规范说”具有特定的优越性,对解决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行,我国独立的行政复议制度正式建立,《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的冲突也随之出现并逐渐突显,二者在审查行政行为方面、具体行政行为方面、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方面、救济权益方面和排除受理方面等审查范围的规定上严重脱节,既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能使行政权的运行受到全面审查和有效监督,有悖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因此,必须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规定,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有效衔接,达此目的现实而有效的路径有二,一是弥补行政复议制度缺陷,二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17.
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执行难是目前困扰着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影响司法权威的一个顽疾,《强制执行法》呼之欲出,而强制执行法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完善强制执行立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探讨强制执行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优先清偿原则;执行标的有限原则;以财产执行为主、以人身执行为辅原则。  相似文献   

18.
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展开实务。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过分追求理性,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行政执行中的作用。当前必须正视非理性因素在行政执行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引导、创造、协调和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永亮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1):36-40,71
申请执行期间是民事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申请执行期间的修改,对于督促权利人尽快行使权利,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充分保护权利当事人救济权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修改使得申请执行期间与民法的诉讼时效制度前后呼应,完善了我国的民事理论体系,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此次修改对申请执行期间的规定比较笼统,没有对其中止中断的具体情形及相关的配套制度作出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对其内涵、性质及立法例的选择等存在诸多争议。因此,立法者有必要根据相关法学理论对申请执行期间的上述问题再思考,作出更为详尽完善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我国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对推进立法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事执行救济的研究对整个民事执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对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可能来自程序上的,也可能来自实体上的。因此,执行救济的种类与方式也就有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的不同。我国此次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救济的修改仍未到住,还应在现有的执行救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异议制度,为权利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