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田山花袋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对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露骨的描写》这篇评论中赞同自然主义文学的“无理想” ,提倡“不要写作技巧”的文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想 ,它虽然缺乏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但明确地提出了在借鉴西方文学方法中如何确立日本作家的创作态度这一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剖析田山花袋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来揭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私小说”的内在关系 ,重新诠释其“自然”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早在欧洲古代文学中已出现,但作为文学思潮则形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回顾欧洲文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伟大的文艺运动,受到卢梭的影响有多么大,说来是惊人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本文主要在返回自然、描写自然以及崇尚感情、强调自我两方面探讨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一、返回自然是浪漫派的口号。但它却是卢梭最早提出的。卢梭主张从丑恶现实回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中。他在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自然的状态下,是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他认为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能够更新人类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乡村。作者用贵族子弟  相似文献   

3.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时被激进党视为“圣经”。卢梭对大自然怀有深沉的热爱,他从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中,不仅提出了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自然神学观.而且还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人的学说。卢俊认为人性至善,要把糜烂的社会救起,便须使人性率性发展,去掉封建社会的摧残残害。以此为为出发点.卢梭抛开了加在现实人身上的所有的一切社会属性,开始了对人之最初的纯粹人性的考察,在此“归于自然”的过程中,卢梭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而卢梭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继承历史上的人文传统,从人类发展的理想,特别是从经济事实和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出发,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新人作了充分的论述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新人思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提出“四有”新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新人的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文学即人学”高尔基曾经这么说过.即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典型的形象.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在实际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须再加说明.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靡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任务罢了.这样,人在作品中、就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作家对人本身并无兴趣,他的笔下在描画着人,但心目中所想的,所注意的,却是所谓“整体现实”,那么这个人又怎么成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真正个性的人呢?而且所谓“融化现实”,这又是何等空洞,何等抽象的一个概念!假使一个作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映整体现实,既使他是从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创作的,那么,为了使他的人物能够适合这一原则,他就只能使他的人物成为他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引发了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由“自然人”(自由公民)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新社会是卢梭的政治思想。在《爱弥儿》中,卢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无论对于自由公民的培养还是对于新社会的创建、存在及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爱弥儿》不仅仅是一部教育著作,更是卢梭启蒙哲学思想和民主政治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一向被人称为“中国的卢梭”,相似的命运和遭遇、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吸引着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卢梭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郁达夫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皮及诗情画意的自然描写。  相似文献   

8.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系列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形象。所谓个人反抗社会.是指人物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生强烈冲突,采取反抗的方式,进行个人奋斗。这类人物形象和“多余人”、“新人”、“忏悔贵族”等等形象一起,是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评论家多注重单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与分析,并多从其性格成因及反抗结果  相似文献   

9.
斐声于民国初期文坛的周瘦鹃自称其作品多半与他初恋情人“紫罗兰”有关,虽语属夸张,却是理解作者生平与文学的一把钥匙。本文考索“紫罗兰”文本建构的历史轨迹,对真实与虚构文本加以比勘辨析,可发见周的理想爱情与文学自我的追求与超越之旅,而紫罗兰真实身份的缺席始终受到现实中婚姻法律、家庭伦理与社会习俗的制约。至1920年代围绕着《紫罗兰》杂志,周瘦鹃与他的同仁及读者大众塑造出“紫罗兰娘”公共形象,集聚着周的秘密恋人、名花、封面美人及杂志本身的多重身份,打造了一个文学商品的都市传奇,映射出时尚女性、市民社会与美好生活的愿景,蕴含着大众启蒙、文学现代性与性别的权力机制等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 ,儒家最先提出了“成人”思想 ,并将其描写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后来道家又从相反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成人”理想。历史发展到近代 ,鲁迅总结了诸多启蒙思想家的有关思想 ,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想。从历史源流与当前现实看 ,当代的理想人格应从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 ,体现出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艾略特强调诗歌的客观性、实用性。他关于“传统”、“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建立在创作客观性基础上。同时,他也强调感觉的作用,强调理智和情感的结合。他的诗是“社会的记录”,具有实用性。他后期的作品充满宗教思想,企图用宗教的伦理道德来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陶潜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悲剧,源于自身存在方式的选择。出仕,非其所是的存在,迷失自我,演出一场戴着镣铐在跳舞的悲剧;隐遁,高蹈独善,追求本真存在,但内心深处却又被“社会价值”所牵绊,与道家真正意义上的“坐忘”、“这观”相去甚远,因此,他的悲剧最终体现在本为俗身俗人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3.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4.
容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贡献是以其介入主流社会为前提的。容闳介入晚清主流社会的历程充满坎坷,虽有局部的成功,但总体上是失败的。他介入晚清社会的动机、行为和方式贯穿了传统与新知的矛盾,体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洋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较量。容闳一直“借力”谋求报国的理想,虽取得部分的成功,但他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断裂”又终究使他成为失败的悲剧人物。容闳介入晚清主流社会的曲折历程,正是近代中国的众多留学生归国后社会经历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6.
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社会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导致职业教育在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培养"经济人"、"社会人"的思想在一定时期是合理的,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17.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师范类院校的会学专业面临着如何夯实基础、打造特色、进而培养合格人才的巨大挑战.文章认为应该首先寻求一条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该模式应体现以下思路:遵循"教育创新"理念;坚持一个"中心";狠抓三个"结合",培养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他的人性论和个性观基础上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他主张通过革命改造社会,然后达到"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他认为改革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他把"真正共产主义者"作为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并多方面论述了其独特的时代和阶级特征。毛泽东的这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对他早年"新民"思想的扬弃,同时也对他建国后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