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腿部肌肉群的练习 65.站立支撑,做提踵和落踵的练习。手扶椅子时要轻不能压紧,由一位姿势做(见附后图,下同)。 66.以同样的动作,由二位姿势做。 67.以同样的动作,由三位姿势做。 68.单腿站立支撑,另一腿做提踵和落踵动作。 69.分腿坐在椅子上。脚尖反复做向外和向里划的动作。 70.坐姿。两脚掌依次做由足跟过渡到前  相似文献   

2.
单脚蹬地翻身上成支撑是女子三级规定动作的上法,也是体院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教材,这个动作对普修课女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动作之一。从体操动作技术分类看,它是属于摆动动作中半回环动作,其技术要点是:充分利用蹬地摆腿(向后上方摆腿)翻臀同时倒肩引臂,使身体重心升高并靠近器械轴来完成的动作。从肌肉用力性质看,是通过肌肉强有力的收缩(腹肌、胸大肌、肱二头肌的收缩),从而克服身体重力,这时肌肉工作的性质是克制性的。再从女子生理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现场统计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完成分不高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技术规格尚未达到规则的要求,器械运用能力和熟练性较差,身体和器械技术的不全面是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完成分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应加强身体能力和各项器械的基本技术训练,提高身体和器械难度技术动作的规格,以及器械在身体难度中运用自如的能力,以减少成套动作身体和器械技术的完成扣分,使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尽快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平衡控制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能力影响因素,为古典舞旋转动作平衡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速摄影、三维测力台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4名优秀女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信号,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高水平女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时,支撑腿膝和踝关节角度随旋转蹬伸平稳增大,并先后达到最大稳定支撑角度、保持不变;地面反作用力的X和Y轴分力曲线波动较多、幅度较小;运动环节肌电积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和核心部位的活动肌群。结论:支撑腿踝、膝关节控制性力量能力是"吸腿转"平衡控制的关键;旋转启动时应适当控制支撑腿下蹲幅度;核心控制能力有助于"吸腿转"动作达到更高水平的稳定性;古典舞演员旋转平衡与快速、及时的身体重心三维调控关系密切,建议加强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和反馈性姿势控制学习。  相似文献   

5.
还有一种是练习者仰卧在地上,另一人把其一腿正面搬起,缓缓推向练习者的面部.2.侧搬:练习者侧对肋木或其他器械,并用一手(屈臂)扶住器械,另一人把其一腿从侧面搬起(勾脚面)使其缓缓靠近肩.作用与踢旁腿相同.3.后搬:练习者面对肋木或其他器械,两手扶住器械,另一人把其腿从后面搬起,缓缓向上推.作用与后摆腿作用相同.四.劈腿  相似文献   

6.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高低杠做屈伸动作,可以由任何一种姿势开始来做,例如由直角悬垂,由手握高杠的仰臥悬垂,由正撑和屈体立撑,由坐低杠手握高杠来做。同时还可以放在一套动作的开始部分,中间部分或结束部分来做。还可以加转体或不转体,可加腿侧摆越或分腿摆越,可换握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对动作之间的连结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由高杠脱手换握低杠悬垂,必须经屈伸动作来完成后面的动作,若屈伸动作掌握不好,要完成这类动作是有困难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艾立尔系统和三维DLT法,对竞技健美操中的"托马斯"全旋进行运动学分析,获得健美操运动员完成该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参数,明确该难度动作的技术结构、特征.结果发现在完成动作时,质心高度先上升后下降,在双手后支撑初期达到最高;分腿角度在双手后支撑阶段最大;完成动作的能量主要来自双手支撑阶段的力量;单手支撑的时间明显长于双手支撑.  相似文献   

9.
对短跑运动员形成低重心跑的技术动作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摆动腿下压摆落动作消极,支撑腿着地缓冲过度, 是造成身体重心降低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不合理的跑动技术,提出了一些克服方法和练习手段,可有效地避免身体重心的降低,这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图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12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铁饼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前4名运动员在掷铁饼过程中的双腿支撑阶段用时较少,能够形成"运动链"用力、加速和较快的鞭打动作速度;第12届全运会女子铁饼运动员的身体重心速度在单腿支撑阶段下降幅度较大,在双腿支撑阶段下降幅度较小,铁饼质心速度在单腿支撑阶段下降幅度较小,在双腿支撑阶段急剧增加;第12届全运会女子铁饼运动员的出手速度与其最终成绩呈正线性关系,铁饼出手速度与最后用力过程的运行轨迹和运动员技术动作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排球代表队学生进行功能动作筛查,并对个案进行干预实验,为队伍提供风险报告和预防损伤的训练方案。结果:总分的平均值男排13.75,女排14.14,测试总分低于14分的男排为42.67%,女排为35.71%;男女排主动直膝抬腿得分均为项目中平均分最高的项目;男排总体不对称比例33%,女排为34.28%;男女排躯干旋转稳定性、肩部灵活性和深蹲测试测试得分较低;4名运动员干预后测试得分有提高。结论:男女排整体处于运动损伤高风险临界值;不对称比例较严重;男女排屈髋的主动灵活性、无负荷状态分腿能力、在骨盆稳定以及对侧腿保持主动伸展情况下大腿后部肌群的主动柔韧性相对较好;男排腰部损伤概率相对更大,女排中肩部损伤的概率较大;肩部灵活性、躯干稳定性是需要加强训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潜在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规则”既是评分的依据,又是该项目发展的标志.最新规则的最大突破是三个方面的结合并用量化数据进行评定,即身体动作的难易与分值结合;身体动作结合操作器械方式与分值结合;身体动作与器械结合的数量与分值结合.其次,在完成难度的数量上,技术价值分取消了以往难度封顶的现象,运动员完全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选择和组合难度.对艺术价值的评判则改变了以往裁判员评分时的模糊、被动、无量化依据的评判局面.完成一个身体难度同时结合多个器械动作的数量以及操作器械的方式,便成为21世纪艺术体操在编排方面追求创新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特殊艺术性协作动作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加深对集体协作动作的认识,为我国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的编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1)集体项目有惊险性协作动作可以从绕不同身体轴的旋转动作、运动员或器械的运动状态、协作关系形成的主体(运动员或器械)以及通过运动员或器械的不同位置等4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2)运用较多的无惊险性协作动作类型主要是器械和运动员之间形成的无抛协作以及抛单器械的有抛协作。3)惊险性协作动作类型以RR类协作动作为主,其中绕水平轴旋转并从静止的器械上通过和绕水平轴旋转并从静止的运动员上通过两类动作的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14.
散打两种侧踹腿攻击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运动学和解剖动力学的角度,采用影片分析法对散打正向提膝侧踹腿与侧向提膝侧踹腿两种不同踢法的特点、优劣及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正向提膝侧踹腿的攻击时间和平均速度均优于侧向提膝侧踹腿,但击中踢靶的瞬间速度却劣于侧向提膝侧踹腿,两者差异均达非常显著性 (P<0.01) .正向提膝侧踹腿比侧向提膝侧踹腿合理主要在于提膝速度快,攻击时间短,隐蔽性强,动作灵活易于完成,提膝时身体正向表面面积较小,有利于防守.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对跳远起跳过程各阶段下肢摆动腿技术特征;起跳过程中下肢摆动技术与跳远成绩相关性;下肢摆动技术与上板速度、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起跳水平速度、垂直分速度及腾起高度等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下肢的摆动技术上有一定的缺陷;着板瞬间起跳腿髋角较小,向上向前送髋不积极;摆动腿髋角较大,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摆动腿侧髋关节明显滞后于腿的前摆,摆动腿侧髋关节没有起到以髋带腿的作用,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缓冲阶段,摆动腿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意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腿的加速前摆动作;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不能将起跳时蕴积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与送髋、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到向上向前转移.  相似文献   

16.
运用高速摄影及影片解析法获取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第五栏跨栏步技术摆动动作运动学参数,并将主要参数与男子高栏和女子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撑阶段摆动腿大腿绕髋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与女子短跑摆腿动作较为接近;摆动腿小腿绕膝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呈前大后小,与短跑相反;摆动腿下压动作略早于男子高栏运动员;摆动大腿前摆的平均角速度快于下压时的平均角速度,摆动小腿折叠平均角速度是小腿打开平均角速度的3.2倍;起跨腿同侧大臂动作大于异侧动作且向前摆动幅度大于向后摆动幅度,起跨腿异侧小臂摆动幅度与同侧大臂相似。  相似文献   

17.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滑步阶段,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问题;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于鑫用力过早,没有出现明显的用力点(加速点),鞭打动作较匆忙.而程晓燕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第十届全运会女子跳远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在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支撑过程小腿支撑扇角比较大,身体重心下降较大,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较大;蹬离地面时动作不充分,摆动的速度慢、幅度小。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对减小着地时的制动、加大动作幅度,提高起跳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运动员在着板缓冲阶段,摆动腿蹬伸后向前摆动的时机晚,摆动不够积极,影响整个起跳动作的幅度,造成了身体重心不能快速前移。我国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摆动腿动作不充分,摆动的速度和幅度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跳远和3种专项跳跃练习起跳动作进行测试,以揭示二级跳远运动员跳远专项跳跃练习与跳远起跳动作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结果显示:跳远起跳动作主要是由小腿前、后肌群、股直肌和半腱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股二头肌、股内、外侧肌、臀大肌和半腱肌完成大、小腿的快速蹬伸动作和维持躯干直立姿势.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起跳动作主要是股直肌和股内侧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髋部和大腿后肌群、小腿前后肌群完成伸踝和大腿后伸动作.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起跳腿主要由大、小腿后肌群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臀大肌和大、小腿前肌群完成起跳腿髋、膝、踝的蹬伸起跳动作.起跳腿跳深跳远(台高60 cm)练习主要由股直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臀大肌、大腿前后肌群和小腿前后肌群完成大、小腿及踝关节的蹬伸动作.上述特征提示: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和起跳腿跳深跳远练习(台高60cm)对跳远起跳向心收缩的影响大于离心收缩;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练习对跳远起跳离心收缩的影响大于向心收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横向研究3~6岁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的运动学和下肢肌力特征,构建站立时间与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及小腿长度的回归方程,以揭示3~6岁幼儿单腿站立姿势控制能力发展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135名幼儿。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VIXTA数字录像机同步录像,使用“Anybody 7.0”仿真软件计算下肢肌力,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中级阶段人数呈现两边少、中间多的特征,高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多。2)幼儿的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主效应和年龄×阶段的交互效应,踝关节屈曲角出现年龄×性别的交互效应,髋关节屈曲角和髋外展角出现性别主效应,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性别的交互效应(p<0.05)。3)站立时间与小腿长度和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的回归方程为:Y=-85.14+2.36X1+0.26X2。4)支撑腿在AL、OES和IM肌力表现出年龄主效应,非支撑腿在SB、BFCB、Sartorius、IM、GMEA、TFL肌力表现出阶段主效应。结论:1)随着动作发展的成熟,幼儿脊柱和骨盆趋于直立,手臂稳定,髋关节外展角度变小,踝关节自然下垂,支撑腿接近完全直立状态。2)幼儿单腿站立动作发展的运动特征受年龄、性别与发展阶段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的差异上。3)幼儿支撑腿肌力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呈现“高-低-高”的特征,5岁可能是肌力发展的分化阶段,非支撑腿肌力随发展阶段的成熟,呈线性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