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相关。文章结合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与学术研究成果,提炼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包含“高质量”“共享”“全面”与“和谐”四大向度。基于此分析框架,分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农民物质与精神富裕以及参与乡村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职业教育应适应产业需求,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融入农村社会,改善乡村生态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现象,并有逐渐蔓延扩大趋势。其原因在于农村教育存在高投入、低产生现象;高校扩招导致文凭贬值;“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农村的教育价值观念落后等。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社会和政府必须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实行问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从源头抓起,提升农民的教育价值观。彻底消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影响很大;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农村成人教育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经商、办厂和打工者日益的增多,当前,农村儿童“留守”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些“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外出,只能寄居在爷爷奶奶、婆婆或亲戚朋友家,因缺乏亲情而引发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可以说,“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流泪的红蜡烛》(以下简称《红蜡烛》),是张一弓同志继《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作品之后的又一篇力作,它表明作家正在继续奋力前进。并且取得了新的可喜的成果。 我们读过不少这样描写当前农村生活的作品: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手中粮多了,钱多了,开始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以前出名的“光棍村”、“光棍队”如今也落下了“金凤凰”。八亿农民逐渐由穷变富,这无疑是我们国家的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作家们这样反映,那心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些作品也确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今农村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创作独树一帜。在全国解放后,满享盛誉的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并以与农民“共事”的方式熟悉农村生活。对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的真切了解,使赵树理在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风雨雨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严谨地按照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国农村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及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在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同类作品中,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些创作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被人们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一批山西的著名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等人的创作称为赵树理创作流派,即是一例。但是,这样一位为我国当代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并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作家,却经历了一番坎坷不平的遭遇。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从五十年代末期的《锻炼锻炼》开始,就出现了尖锐的分歧;林彪、“四人帮”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时,赵树理的作品更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暴露文学”;  相似文献   

7.
北经 《教学和研究参考》2003,(9):47-47,F00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村、农业问题解决的前提在于农民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了,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不由回忆起文坛巨匠——农民作家赵树理。他扎根农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对农村和农民进行伦理和人性的审视,对农村和农民热情讴歌。文章通过对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的分析,希望当代文学工作者能像赵树里和“山药蛋”们那样,心系农民、农村、农业,写出更多反映当前农村改革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许多描写农村、描写农民的文学作品,读后常令人有隔膜之感——生为农民的常识和体验让我觉着,这些作品中的农村和农民,只是纸面上的风景,和现实缺乏对应,他们像极了作者手中的皮影戏道具,在作者的需求下喜怒哀乐,腾挪跳跃,其灵魂和行为完全被作者操纵了。这些作品与现实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前,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和受教育的质量都与城镇居民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真正使农民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采取各种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义  韦少雄 《文教资料》2014,(8):117-119
本文以广西河池市为例探讨了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相关问题。在该地区开展农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农民环境教育滞后。为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农村视角。保证农民环境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农民环境教育阵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目前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难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使得农业、农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同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学打造教育特色是其内涵发展的根本之路,其目的在于让所有的农村孩子都能上好学,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创造“和而不同”的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学生的个性发展;塑造学校独特的灵魂,促进农村中学的有效发展。农村中学创新教育特色的校本策略有:一是农村中学校长要有努力成为“乡村教育家”的抱负;二是开发“为农所用”的校本课程;三是开发教师“活性”资源;四是凝聚校内外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各地各部门自 1996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为农民办了大量实事好事。“三下乡”活动不是临时的应急 ,也不是对农村单向的赠送或给予 ,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吸收、消化“三下乡”成果的能力 ,改变农村科技、文化、卫生等落后的状况。在开展活动中要突出集中培训。西安市结合实施“欢乐的村庄”、“希望的田野”、“健康的农家”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 ,集中开展专项培训。 1999年全市有 4 0 0 0多人次的科技人员下乡进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讲座培训 ;卫生部门不…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而这些又取决于金融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是随着我国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的萎缩,农村金融日益陷入边缘化的状态,从而使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这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破解农村金融边缘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维加·伊·卡尔皮奥(1562——1635)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小说家、诗人。他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维加于1562年11月25日生于首都马德里的一个宫廷刺绣工匠家庭。他的祖上原是普通的农民,其父因娶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为妻,获得了贵族头衔。维加从小就有“神童”之称,显示出惊人的智慧和早熟的天才。他的执友,当时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佩雷斯说:“他在五岁的时候,就阅读传奇诗歌和拉丁文作品;他对诗歌十分喜爱,当时他还不会写字,就把早餐  相似文献   

19.
路遥是一位忠实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匠心创作了许多百读不厌的作品,《人生》即为这些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一、《人生》生活原型的艺术改造路遥不追求以“新”的刺激性为目的的创作作风,也不把过去的都看成是永远光辉的法宝,而是心平气和地在这种“夹缝”中追求自已的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农民的儿子,用他的话说,农村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正在努力熟悉着。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特别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同时,他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在各方…  相似文献   

20.
孙志河  董操  扬军 《职教论坛》2003,(19):14-18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和迅速发展的辉煌之后走入了低迷,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却日益旺盛。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这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即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势下走入低迷,其症结何在?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是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这是我们探索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走出低迷、获得新的发展所必须思考的。本期“职教三人行”围绕这一话题特邀请河北省职教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孙志河、山东省政府参事、济南大学教授董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