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发球区扩大对一攻战术组成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发球区扩大对一攻战术组成率的影响,对1996年全国女排锦标赛(漳州赛区)甲A8个队发球的站位、线路、落点与发球效果作了技术统计。把9m宽的发球区平分成右(原发球区)、中、左3个发球区;把直线发到插上二传站位的区域称为直后区,斜线发到插上二传站位的区域称为斜后区,落点在插上二传侧面对应的区域称为侧对区。将不同发球区与不同线路和落点的发球统计数,分别进行发球效果的百分比计算,结果是:(1)右、中、左3个发球区发球的一攻战术组成率分别是54.5%、50.2%、56.8%,发球得分率分别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发挥“澳式站位”在男子网球双打比赛中的优势,研究世界顶尖男子网球双打比赛中的应用“澳式站位”的成功率,以此提高我国男子网球双打比赛的竞技水平。方法: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网球双打比赛中使用澳式站位战术体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布莱恩兄弟在16场大满贯决赛中使用澳式站位战术的总次数为741次;发球线路选择反手位、中路、正手位分别为306、27、198次;一发使用效率为78.8%,而二发使用效率仅21.2%;发球线路选择反手位时,网前人向发球区移动、向非发球区移动、不动的次数分别为168次、92、46次;第三拍网前截击得分成功率为68.8%。结论:在不同时机选择应该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进行抉择,在一发球选择使用澳式站位战术的成功率与使用率上要远远高于二发球的时候;在网前人向不同区域的移动下,发球人应该更多地选择发向接发球方的反手位;在为网前人创造截击得分的机会下,发球人在一发上选择发向接发球方反手位得分成功率更高;在选择使用澳式站位时,发球尽量减少发向接发球方的正手位。  相似文献   

3.
从近几年排球规则对发球条例修改的历史看,其目的是限制一次攻的威力,因为在排球的攻防效果分析,排球的进攻战术强于防守战术,尤其是一次攻战术成功率很高,所以近年来规则对发球一再修改,以达到攻防的相对平衡,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规则首先将发球区扩大至9米宽,使得发球队员能够选择更多的发球位置,有更多的发球路线,使接发球的一传加大了难度,导致一次攻战术的组成率下降,威力相对降低。其次规则将获得发球权的队胜一球时,才能得分,改为每球得分制,每球得分制的最大变化,是将发球的性质改变了:以前发球是得分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有了发球权才能得分,没有发球权的队,首先夺得发球权后,才能得分,发球失误不失分,只是失去发球权。  相似文献   

4.
采用录像统计方法,对当今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球落点进行量化研究,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落点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落点最多的区域是中间位近网区,占38.93%;发球得分率最高的落点区域是中间位底线区,得分率为63.01%.中间位短球和底线区长球相结合的发球战术是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用最有效的战术套路.  相似文献   

5.
排球发球区扩大对一传影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球发球区扩大对一传影响的调查分析李禄田1)匡中和2)从1995年起,排球比赛执行国际排联修改的规则。其中“发球区扩大为端线后9米宽的地区,延深至无障碍区的终端”,使原来端线后右侧3米宽的发球区扩大了3倍。其修改目的是为了加强发球的攻击性,抑制一攻...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选择2012年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的8强选手为研究对象,对八强七场比赛发球落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今世界网坛男子顶尖选手在比赛中,不同发球落点一发或二发的分布率发球速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上述两因素基本上都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胜者在右发球区一发向外角、追身及二发向内角,与左发球区一发向外角的得分率则与落败者有所不同,提示此点可能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7.
第九届全运会女排决赛发球类型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对九运会女排比赛发球类型、区域、位距、落点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国内女排发球类型呈多样化和相对集中的趋势 ,跳发球运用比例上升 ;发球效果一般 ;发球区和位距选择战术意识有所加强 ;发球落点较集中 ,表明落点技战术运用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马琳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发球抢攻战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发球抢攻战术是马琳的主要得分战术;发球站位、手段、方式和落点都过于单一,发球旋转变化多且旋转之间的差异较大。发抢战术套路较多,抢攻意识非常积极主动,正手高抛配合低抛发转不转至对方近网短球,正手或侧身伺机抢冲这套战术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10.
试析男排运动员拼发球战术运用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今世界排坛,无论是以快变为主的亚洲男排,还是以高快结合的欧美男排,都视接发球到位为发挥本队战术的关键。特别是欧美与亚洲队之间的较量,发球和接发球的对抗,几乎左右了比赛的结果。然而,从近年来我国男排联赛看,在发球上以“拼”为主的做法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多数队员的发球攻击性远远达不到战术破攻的目的。研究显示,欧美一些强队的发球失误率高于中国队一倍之多,但是他们却依然立足于拼发球战术的运用,达到抑制一攻的战略目标1。每球得分制要求运动员不能因发球“死拼”而失误太多,也不能为保险而使发球没有攻击性。如何…  相似文献   

11.
二传分配球是组织进攻最重要的一环,目前世界强队都非常重视提高二传分配球在比赛中的运用效果。本文通过对第11届女排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与其他4支强队(意大利、美国、日本、巴西)的4场比赛进行二传分配球技术统计分析,结合国际排联公布的数据,对中国女排二传手魏秋月在世界杯赛中的分配球进行分析,并与其他4支队伍的二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优势及不足,为完善发展二传训练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排球二传队员攻击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二传队员加强攻击能力的必要性以适应排球运动发展的角度,谈新时期二传队员的选择;攻击意识和攻击性技术的训练与培养,并探讨了二传队员攻击能力的赛场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半决赛失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女排在29届奥运会半决赛上的实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发球的攻击性没有给对方造成太大威胁,且稳定性不高;强攻、快攻和后排攻均与对方存在较大差距;拦网也不及巴西女排。当务之急是提高中国女排的进攻能力,特别是提高战术攻的组成率,以进攻带防守,以防守促进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1年世界杯中国女子排球队与德、意、美、日4国女子排球队比赛中后攻技、战术应用优劣势比较,分析中国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后攻技、战术应用现状。运用电视直播、录像回放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找出中国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战术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以和合理论为依据,从克服组织惯性等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中国女子排球队伦敦奥运会参赛策略。结论:中、外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术应用差距明显,战术实施主要在6号位和1号位,后攻成功率高;群体情感效应受比赛分值影响大,和合创新能力较弱。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发挥个体优势,形成共生效应等和合效应训练,克服组织惯性,扩展5号位的战术实施,是中国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战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排球技战术打法的发展,世界女排强队对二号位的进攻日益重视,尤其是在强力接应战术的使用以后。研究结果显示:中外优秀女子排球强队二号位进攻占其总体进攻体的39%左右,得分占进攻总得分的41.77%左右;中外女排强队二号位进攻落点多处于对方场区的6区和9区,4区和7区之间;中国女排应该加强二号位进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 199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99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与 1999年、2 0 0 0年全国女子排球甲级联赛的研究 ,对每球得分制条件下影响一攻和防反的主要因素进行论证。结果表明 :发球、一传效果、防守效果、不同风格打法和运动员心理素质是影响每球得分制条件下一攻、防反效果的主要因素 ;与世界强队相比 ,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后排进攻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尹依  董宁 《四川体育科学》2003,(1):39-40,58
本文通过对八一女排主场比赛进攻效果的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即:在进攻中主要以强攻为主,且在反击中运用较多;主要从4号位进行强攻,在快攻中,前快球使用最多而短平快是扣死率最高的一种快攻方式,同时后排进攻运用较灵活。今后,重点应解决快攻力量较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日本队在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技战术打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女排主要战术进攻特点是以3号位快速多变为核心,结合2、4号位两边拉开强攻。第一、二、六轮次以井上香织的3号位近体快、2号位单脚背飞为掩护,结合两边的拉开进攻及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第三、四、五轮次以山本爱的2号位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4号位强攻是日本女排各轮次重要得分手段,效果较好。日本队的主攻手木村纱织是国际排联公布的最佳得分手的第一名。2号位强攻、后排攻效果一般。但得分超过中国女排。快攻组成率较高,效果较好。高质量的接发球是保证日本女排战术高效率组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