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荀子"礼"、"法"关系的价值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认为礼是一种准则,是修身、治国的根本,同时也注重刑赏。礼、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方式。荀子“隆礼”、“重法”辩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实施依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4.
韩非师从荀卿考论——兼及荀、韩思想之"异"与"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之兰陵;其所学内容更多是有关“帝王之术”的内容。荀子的儒家学说对韩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者思想在这一点上又体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在目前研究者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不同、更多强调二者的对立性时,这种一致性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相似文献   

7.
"叙述荀子生平"一事,始终要靠当代学者对历史资料的诠释和建构故事的一种"构想力"。在文献资料非常限制之情况下,勾勒出荀子的生平大概如下:荀子大约在公元前316年出生于赵国。他年轻时曾到齐国,当时应是15岁左右。荀子在稷下学宫研瓒到30岁左右,燕国战胜齐国迫使荀子离开齐都临淄,并在前286年到前278年间居留于楚国。后来秦军攻进楚国都郢城,齐襄王夺回临淄的事件让荀子回到稷下学宫,在这时期三度被任命为祭酒。在前265年,赵国由孝成王继位,应侯范雎在秦国掌政,荀子应该在这一年到前262年之间曾拜见他们以及秦昭王,此时也是秦赵争霸最后交锋的前夕。256年楚国灭鲁,荀子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接任兰陵令。我们无法确定前238年他被解任前是否曾一度离职赴赵国,但他在卸任后继续居住在兰陵直到去世。如果说荀子是在前237到前235年间去世的话,他的年纪应该是70岁后半到80岁。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学说。在中国近代史上 ,康有为率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并有所发展。他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颇有见地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对于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传统观念。二千余年人们一直视战国时期的荀子为儒学大师。但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依我个人之所见。荀子应该是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稷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个人的思想体系当然也应该属“黄老之学”——后期道家。  相似文献   

10.
《荀子.解蔽》与西方哲学家关于破除“假相”或“幻像”的学说都是探讨认识和真理的关系,都试图达到“无蔽”的境界。文章通过对荀子与西方“解蔽”思想进行深入比较,找出荀子思想在知识与价值、天道与人道、认识前提与认识目的等问题上暴露的认识之蔽。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推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事物或现象的同,异为据,以“类”推之为的推类,是中国古代广泛运用的一种推理论说形式和思维方法,它既影响着人学士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也是思想家们用来阐发自家思想和主张的重要手段。被儒家学尊奉为“亚圣”的孟子,在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中大量地运用了推类的思维方法,他提出了“凡同类,举相似也”的类观念,采用了寓言明理,博喻巧譬,层层推进,以谬制谬推论的推类方式,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推类思想多姿多彩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元初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頫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頫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頫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鼎钧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他少时因战事离家,有着"历经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经历。从逻辑层面上看,对兰陵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对兰陵现代文化的自觉接受、对兰陵民俗文化的深刻体悟,铸造了王鼎钧心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从而对中国的怀乡文化进行了提升。从历时与共时交汇的角度看,王鼎钧作品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昭示了兰陵文化"融会南北、综合创新、多善为学、热爱故土、勤劳善良、惜情重义、礼仪繁丰"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兰陵王可谓"战神"。《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它在民间广泛传唱。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唐朝时期盛行,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称之健舞,后来一度被唐玄宗禁演。宋时失传。至今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坐落着高大的兰陵王墓碑。以兰陵王乐舞表演时的面具为线索,进而对《兰陵王入阵曲》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曲》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否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迄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纠缠于鲁迅是否自由主义者身份似乎并不必要,重要的是明晰鲁迅在哪些方面和自由主义产生确凿有据的关联。鲁迅的一生特别是早期曾多次引用自由主义理论家的言论,鲁迅的"以众陵寡"论和自由主义的"多数暴政"、"多数统治"主张如出一辙,鲁迅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场、鲁迅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理解也在自由主义那里得到回应,鲁迅事实上对自由主义并无厌恶之感。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是"无所属"的,他不属于任何主义,但又和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多种主义发生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的作者非王世贞莫属。根据有四:①“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地名,而是运用藏词艺术手法隐含作者姓王,是一个孝子;②弄珠客《序》采用析字格手法,表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嘲弄姓朱的皇帝;③王世贞的父亲王Yu被杀与嘉帝有直接关系,替父报仇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主要动机和根本目的;④作品中的明代三个真实人物是王世贞的暗示性符号。  相似文献   

20.
王通作为隋末大儒,其《中说》一书中的文学思想蕴含了深刻的“文儒”特色。他一方面对复兴儒道怀有崇高的责任感,同时又对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采取轻视的态度,因此王通这种无法平衡“文”和“儒”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浓厚的以“儒”节“文”的复古保守性。但其对于文人的一些具体认识影响到初唐史官对“文儒”的基本认识,并在初唐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进而为盛唐“文儒”的形成准备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