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齐宋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沈玉成先生《谢灵运评传》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又否定了玄言诗。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在玄言家的心目中,山水本来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玄言诗中出现一点山水描写也并不罕见。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谢灵运的叔父谢混在这一转变中曾经作出过贡献,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变革,并使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的,则是谢灵运。”这里。不仅指出了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而且充分肯定了谢灵运的贡献和功绩。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山水诗也在发展着,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彼此消长。东晋后期湛方生的山水诗已是较成熟的山水诗了,此时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已发生倾斜,山水诗呈蓄势尽发的态势。刘宋时的谢灵运、鲍照对山水诗的成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谢灵运以写景细腻精致擅长,鲍照以取景奇异感情炫魄著称,二者又程度不同地都融情于景。谢诗承继玄言,而又降其为附庸;鲍诗无承老庄,激抒胸襟块垒。二人对玄言诗的消退和山水诗的勃兴的贡献至为重大。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和山水诗出现于魏晋时期,都属于文学史上的新品种。尽管以文学的眼光来衡量,玄言诗远不如山水诗,可是自西晋永嘉时至东晋,玄言诗却雄踞诗坛一百余年。而山水诗却要到南朝刘宋时才头角崭然,取代了玄言诗在诗坛上的地位。这种演化、递变,是很有趣的文学现象,其中有值得探讨的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一带)。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他是第一个大力模山范水的山水诗作家,对扫荡“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有大功劳,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上也有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曾是东晋末期谢家子弟"乌衣之游"的重要人物,他在仕途屡遭坎坷后,转而寄情山水,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结为"四友",共为"山泽之游"。谢灵运在山泽之游中创作了大量情、景、理相融的山水诗,这标志着谢灵运诗歌创作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第一个成功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他以大量山水诗改变了东晋玄言诗晦涩艰深、无病呻吟的不良文风,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气息。这种清新明丽的诗歌风格的开创,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而这一转折的出现,也正是源于谢灵运政治上的屡屡受挫,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狂放不羁的个性思想与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等因素。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从谢灵运的个人喜好和个性思想两个主观因素分析其山水诗的创作动因;第二部分则从谢灵运的出生经历、生活环境、家族传统等几个客观生活条件分析其山水诗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7.
山水题材进入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上溯到《诗经》,而山水诗的兴起则在晋末宋初。开山宗匠当属谢灵运,他改革东晋玄言诗,开创了“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的山水诗,但他对这种新诗体的把握并非驾轻就熟。首先,他的诗一般都是纪游式,人随山水转,移步换形,如导游图一般,对山水进行全方位描摹,对景物作罗列式排列,缺乏主观情性的融入,造成情与景分离。其次,由于地的山水诗刚从玄言诗脱胎而出,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使山水诗创作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并对唐代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不同从而阐释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在玄言诗中已初露端倪,到了东晋,玄风大炽,玄言诗成了玄学枯燥的说理工具,然而,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也孕育着新的诗歌形式——山水诗。由于隐逸行为的日渐普遍,对自然的爱赏和领悟遂成为名士们的集体爱好,于是产生了谢灵运这样的不是隐士的山水诗人。沈德潜《说诗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所谓“性情渐隐”指的就是玄言诗人不拘礼法,任情放达,至情至性的个性气质逐渐隐退,而“声色大开”也是相对高古浑厚的魏晋古诗。特别是“理过其辞。淡乎寡昧”的东晋玄言诗而言的。从此以后,诗歌日益讲求辞采、骈偶、声律.讲求表现的精致和新巧,诗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转关诗运的关健人物当推谢灵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东晋是玄言诗流行的时期。玄言诗因以枯燥的说理代替形象的塑造,辞雕旨虚而日益遭到遗弃。东晋诗人将山水诗引入玄言诗中,清新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玄远虚灵的意境使诗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逐渐增多与玄言成分逐渐减少,山水诗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的时空处理形式多样,但其中最典型的不外乎如下几种:同一空问中时间的线性流动;时问自然流程中空间的转换;时空的非同步化;时空的逆向转换;以及时问的无穷,空问的巨大。诗词之韵味之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时空处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林逋的隐逸是内心的归隐,是心灵的自由和淡泊,而不是割断与世事的一切联系。他的酬唱赠答诗和送别诗数量颇多,几占其诗作总量的一半。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悠然自得的生命本真状态、待人的热情与真诚,以及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遗山这位金元词大家,其创作的显著特色是对唐诗的融化,具有方法多样、综合运用;驱遣自如、翻新出奇;熔铸点化、自然天成等特点,从而形成遗山词蕴藉风流之姿。遗山词的融化唐诗,对于金、元词人学唐宗唐起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纲是南北宋之际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生平著述颇丰。宣和元年眨官沙县,途径武夷时,李纲创作了大量的武夷山水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传递情感,颂扬爱情最普遍和最直观的方式,中英诗歌概莫能外。中英诗歌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中外诗人们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同时也流露出与所爱之人离别的痛苦和忧伤,但中英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内容、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中英爱情诗的不同特点做比较,探讨了形成中英爱情诗不同特色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最典型代表。本文采用分析对比等手法,结合诗歌创作理论,具体剖析了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对这种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约翰·济慈是 19世纪与雪菜和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成就显著,诗歌创作理论也颇有见地.从济慈对诗及诗与自然、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把握其诗论内核,并体味诗人的审美追求及人生取向.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对诗这一文学体裁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论述。文章认为 :孔子的“诗论”可以从学诗与作诗的兼容性方面去理解 ,孔子的“诗论”注重抒情与表意的“无邪”性和修身与处事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9.
寒山诗深受佛经偈颂诸多启发,如善用佛经譬喻,援用佛典,以文为诗等,这是"寒山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作者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赋予了其对世态万象的观察力度和理解深度,这种忧患身世亦影响其诗风之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柳永都市词、节序词、歌妓词和羁旅行役词,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提出,柳永词是宋初复杂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宋初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宋初社会文化启示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