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揭示:常态课下古诗词教学的流弊以苏教版第十二册《渔歌子》教学主要流程为例:1.朗读——指导读得慢一点。借助标点,读出这首词第三句的停顿和节奏。2.理解——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到的景物,连起来说说景物组成的画面。3.概括——介绍张志和生平,归纳词的主题。4.积累——背诵、默写这首词。在这个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流程中,在教学策略上,追求的是"不求甚解"的境界——不管是朗读、解词析句还是把握主题都是浅尝辄止,教学流于粗浅;在教学效果上,开始于"这一首"朗读,止于"这一首"的诵背,以单一积累"这一首"为教学最终目标。不难发现:这一教学流程常套  相似文献   

2.
《春舞》这首钢琴曲目前在教学中使用比较频繁,是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一首乐曲。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这首曲子的旋律、和声、织体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更深层次地认识这首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4.
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教学一首诗是在解读一段历史,诠释一种生活.王蓓老师教学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许多新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选择《琵琶行》来释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一首古诗,一首家喻户晓浅显易懂的叙事诗,一首以叙事为主干、而非直接以情感为主体的长诗,一首在新旧教学里被"洗得发白"的典范诗,还能何为?这里至少潜藏着几个对传统诗歌教学极具破坏性的问题:一、叙事诗的教学核心是什么?是情感教学,还是构成诗歌内容主体的事件、人物教学?二、叙事诗如何处理情节教学、语言鉴赏及诗歌吟诵之间的关系?三、长诗如何进行课堂化处理,及诗歌教学如何突破与再生? 本文尝试以"关键词"来领入、破疑.  相似文献   

7.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的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孩子们通过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这首儿童诗内容简单,孩子们可以很快理解到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本文以《家》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上好一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一、情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感《家》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那这堂课笔者也要选择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开头,让学生在教学伊始就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师:今天的教学特殊一些,在未解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首哲理诗。也许这样做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分析这首诗和解读这篇课文是相辅相成、互释互训的。这首诗名为《言词》,作者是史蒂凡·格奥尔格。请大家看大屏幕,并朗读诗歌。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梦江南》是一篇传统的初中诗词教学“老”课文。全词尽管共有二十八个字,却是作者温庭筠很重要的一篇作品。从学习欣赏词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长期以来,在教学这首词时,大家一直着眼于它的核心教学价值,即“背诵这首词,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12.
<正>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一册里都安排了《古诗两首》。对于《古诗两首》,老师们惯常的做法是将两首诗机械地割裂开来,分两课时分别教学,通过条分缕析,逐步把每一首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其实笔者认为,以课文的视角看《古诗两首》,打破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诗整合教学,才是《古诗两首》这类课文最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与编者对话,整合思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以往不同,2011年版课标首次在"对话"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语文的金色大厅,演绎出一首首美妙的心灵乐曲。一、小夜曲的点拨——古诗教学,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掌握的词句入手,带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除却浮华,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要摈弃定势,放飞个性;语文教学要解构文本,凸现人文;语文教学要淡化获取,激励创造。●语文教育是一首诗,一首动态的诗;语文教育是一幅画,一幅馨香的画;语文教育是一曲歌,一曲醉人的歌;语文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动心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古诗《元日》是一首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的好诗。对这首诗的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这首诗特有的意蕴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要把握学段目标,定基点;要探寻学生能力的生长点,确定内容取舍;要以生为本,重诗意的建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悟诗韵,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秋浦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如何教学生学好这首诗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常常表现为“以读代赏”或者“朗读不够,资料来凑”,忽略了古诗词教学中思维过程的展现和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对此,从聚焦“这一首”入手,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再依据“这一首”的特质设计恰当贴切的教学活动。从“这一首”走向“这一类”才是实现古诗词高效教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8.
《渔歌子》、《江雪》被安排在苏教版古诗教学的《古诗两首》一课中,显而易见,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一首词,一首诗,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垂钓。在这相同主题背景下,笔者尝试了一次对比教学,将两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品读和领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它们被安排在了一课。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诗的特点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惜别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困难重重的诗词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树立五种观念,这五种观念也可以说是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这五种观念是:整体观、感情观、诵读观、技法观、修辞观。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五种观念一一论之。 一、必须明确该诗和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和该诗与诗人的关系及影响,笔者把这一点称为诗词教学的整体观。一首诗或词相对于诗词之河来说,不过是一滴水,但进行这首诗或词的教学必须明了这首诗或词在诗史上,在诗人的整体创作中所占的位置,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仅把这首诗或词当作一滴水,而是把它看作诗词之河的一滴水,以其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境界。例如《雨巷》这首现代诗,相对于戴望舒来说,既是诗人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