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是假的!因为课文中先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3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但后来课文中却说:‘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妈妈提这桶水就很费力,孩子怎么能这样轻松地提走呢?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单元主题’’的概念。即:一个单元之内的课文,归纳出一个共同点来解决几篇课文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是:先精讲两篇课文,剩下的一篇交给学生沿着这条共同的主线,独立学习这一篇课文。笔者选取了三册教材中几个单元作了示范,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举一反三把课本中的知识活用到习题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丑小鸭》。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一只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被别人欺负,最后变成白天鹅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文课中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一篇文章也是一个整体。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而后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各部分与整篇课文,整组训练重点的关系。这样,更利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易于掌握写作方法。现以《海滨小城》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作法:一、在教学程序上注意对课文进行整体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前,我让同学们自学了生字,扫清了障碍。一上课,我采用引趣式引入新课后,就播放了自制的课文…  相似文献   

6.
[片段一]引词质疑(《盘古开天地》陈丽羽)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相似文献   

7.
读了叶军彪老师的《〈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中学语文教学》2008.1),深受启发。同时也感觉叶老师在用自己的精深学识指出学界长久以来对课文的误读时,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方式解读,  相似文献   

8.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陕西省特级教师薛明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  相似文献   

9.
吴群 《湖南教育》2008,(9):11-11
一年级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读完了课文,现在,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了……”正欲点课件,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怎么生字宝宝又跳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相似文献   

11.
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一次课堂小练笔: 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贝蒂是怎么救护小燕子的,写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2.
[案例]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其中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道:“我觉得这篇课文编得不好。”  相似文献   

13.
时间:2008年9月24日 地点:福建漳州市立人学校 年级:初三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对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课前活动:师生共唱歌曲《小红帽》。一、结合歌曲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唱了一首歌——《小红帽》。知道吗?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从现在开始”。(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游戏识字师:课前,小朋友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读给大家听?(指5名同学)其他小朋友端好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中部有谁?(生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鲁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读课文”.这类课文都是集中安排在每一册的后面。这三类课文的设置顺序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基本规律。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到“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读书方法、尝试运用读书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领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主读书逐步强化。  相似文献   

16.
贺克春 《江西教育》2010,(12):28-29
【课堂回顾】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刻意追求高潮和热闹,我们追求的关键是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那就是: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鲁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类课文:一类是“精读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单元的前面。另一类是带※的“略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粗略读一读”的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单元的后面。再一类是带“△”的“自读课文”。这类课文都是集中安排在每一册的后面。这三类课文的设置顺序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基本规律。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到“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读书方法、尝试运用读书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领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主读书逐步强化。  相似文献   

18.
刘勤 《小学生》2010,(1):51-52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第九册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一个苹果为线索,讲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一个战火纷飞的夜晚,火线上防炮洞的八个志愿军战士“吃不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歌颂了革命战士之间深厚的阶级友爱和艰苦奋斗精神。课文重点写了苹果在八个人的手里转了两圈为什么还剩下大半个。从而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人民志愿军队伍里特有的战友关怀。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艳 《山东教育》2010,(12):20-21
新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班中有一个叫蒙蒙的学生让我非常头疼。蒙蒙读起书来磕磕巴巴,更不要说背诵了。有一次,小组长对我说蒙蒙又没有背会课文。当时我想:这孩子一定是偷懒了,前天学完的课文不会背我还没找他呢,昨天刚学的课文又不会背,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呀?看来我得想个办法帮帮他了。  相似文献   

20.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