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主体回归:高校德育管理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德育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实效。当前,高校德育的目标偏离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内容上严重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管理方法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德育管理只有确立多层级的人性化德育管理目标、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人本化德育内容、创新凸显大学生主体的德育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传播下学校德育的多元文化整合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化传播成为人们思想和化价值观相互整合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在跨化传播下呈现出主化与亚化、教师主体指导性与学生主体辨别性以及学校德育目标的一维性与实践的多维性的矛盾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的新体系,除了处理好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系统外,还应加强网络德育的建设,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优化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高校德育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影响了德育的效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促进高校德育的全面创新,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高校德育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影响了德育的实效。而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则有助于完善高枝德育体系.促进高枝德育的全面创新。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目标上意味着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生活德育必须坚持主体性、主导型、层次性原则。实施生活德育的途径是确立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情境和建立合理的贴近生活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马圆圆 《中国考试》2023,(11):21-29
德育的使命是引导人去批判和反思生活。德育评价作为引导学生成人的关键要素,自然不能脱离真实生活。然而,当前德育评价存在评价内容同质化、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使用功利化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源在于科学实证主义评价理念、固化时空的评价惯习及评价自反性的缺失。为此,应通过开放评价内容、开发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联通多元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反思和结果使用等措施改进德育评价实践,使德育评价真正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把德育内容内化为一个人稳定的品质。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的真谛是育人。可见,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必须也只能通过学生来体现。而原有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重知识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重均衡轻个性”  相似文献   

9.
人本化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的发展。它强调现代德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存、享受和发展。当前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脱离实际、缺失个性化、忽视生命体验与感悟。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从"人"出发,尊重生命主体;以生活为根基,遵从生命特性;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情感;通过贯彻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途径,倡导生命个体的全面和多样化发展,最终促成个体道德自由、自主和自觉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何谓德育数字化?这是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亟需回答的问题。立足于数字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德育基本要素的影响,德育数字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数字技术对德育主体的影响看,德育数字化意味着以数据为基础优化德育主体间沟通协同的质量。其次,从数字技术对德育内容的影响看,德育数字化意味着以数字资源和算力为基础增加个性化的德育内容。再次,从数字技术对德育途径的影响看,德育数字化意味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适切化的德育场景。综上,德育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和重要中介,以联通精神为基本内核,促进德育主体之间有机联通、德育内容与学生道德成长需求有效联通、以及德育途径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序联通之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德育本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德育“生活化”的必然性,提出德育“生活化” 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德育“生活化” 的实现必须借助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应该是范式性的而不是程序性的,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性的。走出德育还原论的困境,以整体主义指导整体德育应成为一种新的德育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整体德育既是一种观念范式,也是一种实践范式:一要目标重设,将培养"整体的人"作为德育目标;二要内容重整,生成"整体教育";三要课程重构,形成"整体课程";四要主体重建,培养"整体教师"。整体德育作为一种复杂性、系统性、非线性的德育范式,为未来德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蓝同磊 《教育探索》2006,(8):101-102
学校德育低质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德育观念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感和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目标空泛且缺乏可操作性,忽视师生的主体意识,等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细化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体化校内外德育结构。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  相似文献   

15.
项目化教学作为目前高职院校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创新高职德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以从三个方面刍议项目化教学导向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即以项目为载体,将高职德育目标与项目内容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在项目化教学中实现高职德育内容的"整合"与"序化";以能力为本位,创新高职德育实践性、探究性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目标的“无人化”;德育内容的“知识化”;德育方法的“外铄化”:德育主体的“口袋化”重构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对策有:关照学生的道德生活世界;构筑“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德育目标的政治化、理想化倾向;德育内容的空泛化、绝对化倾向;德育途径的单一化、平面化倾向;德育方法的形式化、成人化倾向;德育评价的抽象化、简单化倾向。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靠德育创新,推进德育现代化进程,即要靠转变德育观点,选择恰当的德育内容和目标,改进德育的方法,拓展德育的渠道,注重德育的科研。  相似文献   

18.
当前德育实践中的德育话语存在着失当现象,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与政治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与扭曲化、德育内容的滞后性及与生活的疏离、德育方法的单一性与强制性等;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在健全德育目标、完善德育过程、更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法等方面积极进行改进,有助于改变德育话语失当的现状,实现德育话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长期存在于德育中的主要问题是:抽象、空洞、形式、无效。具体表现为:第一,德育目标抽象,过于口号化和理想化。第二,德育内容单一、枯燥,政治性过强。第三,德育方法重强制与灌输,忽略引导、体验与身体力行;重形式和运动,轻平时、持久与小事。第四,德育评价空洞、千篇一律。其结  相似文献   

20.
舒豪  李玉琴 《江苏高教》2020,(1):120-124
当前世界各国对高校德育都极为重视,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追求以人为本,德育内容兼顾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德育方法注重显、隐性教育并行互补,其中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颇有成效。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目标单一笼统、内容固化滞后、方式方法缺乏张力等瓶颈,亟须改革改进。借鉴国外经验,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德育目标、增补优化德育内容、改良创新德育手段等路径,引领德育体系构建、丰富德育内涵并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