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桐城方氏家族,文风鼎盛,俊彦辈出。方学渐作为明末享誉盛名的儒学大师亦是方氏家族文化的发掘者和缔造者。文章以方学渐具有家训性质的著作《迩训》为文本,从家族精神、仕宦之道和家风传承三个方面分析了方学渐对于家族文化的构建:其一,他认为“实行之孝”和忠君的殉义精神是家族精神的核心;其二,他提出仕宦之道要以“勤”和“廉”为第一要义,善施教化则是最重要的循吏职责;其三,他传承了方氏文化世家崇尚儒学、勤于著述的优良家风。经过方学渐“崇实”“性善”思想对于家族文化的升华,《迩训》一书也成为方氏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话语形态,对于方氏家族绵延兴盛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对《说文》声训的巨大贡献有三:一是以音韵学理论为工具作音义关联的外证,使《说文》的声训形式明朗化;二是合理分析形声结构,发挥《说文》的“亦声”说,推求声符的普遍意义;三是深入探索音义渊源,运用声训补证许说、校正误说。  相似文献   

4.
根据贾谊的思想言论集《新书》,论述贾谊如下的政治法律思想:(1)制定法律应适应时代变迁,即“变法因时”。(2)兴礼义、定经制,主张以礼义为中心对旧法进行改革和重建。(3)尊君重民,省刑慎罚。(4)从重礼思想出发,提出“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别刑罚观点。(5)主张实行“权势法制”削藩。(6)提出解决西汉与匈奴间民族矛盾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训”文体的内容从《尚书》确立时起,至《度训》《命训》《常训》成书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度训》《命训》《常训》是政治思想家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统治者提供施政治民之策的需要而作,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度训》《命训》《常训》中蕴含丰富的“中”思想,其中为政者治国安民时所坚持的适度原则,则深刻体现儒家的中庸之道。因而,研究《度训》《命训》《常训》“训”的内容,以及体现儒家政治伦理的“中”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袁黄所著《了凡四训》,是明清以来我国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的一部劝善书。就哲学思想层面而言,《了凡四训》涉及在人性论方面主张推明“义理之身”、在自我修养上提倡“反躬自省”和在知行观方面强调“心为善导”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体现出了融合性、通俗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探讨《了凡四训》的哲学思想,对于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助力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8.
《说文·女部》声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女部》声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被释词(字)和解释词(字)是同源词(字);在释义里面包含着语源性义素或·在里面包含着同源词;被释字和解释字虽非同源,但在读音和意义上都有相似点;被释字和解释字实际上是异体宇。声训因其主观任意性历来遭到学者的批判,但《说文》中的声训却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因为它多数以同源词(字)为训,或者训释中含有语源性的成分,因而可信度较高,而《说文》的声训对后世的“右文说”、“声义同源”说、“声近义通”说的创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商人救荒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的商人救荒思想赵全鹏,袁德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性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把救荒当作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预先储积,建立常平仓,以多种方式进行救荒。到宋代,尽管在主导思想上,人们仍然主张政府通过预先储积,建立健全常平仓制度进行救荒,...  相似文献   

11.
本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Wei”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定“赝”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3.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16.
文书定名,是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的首要工作,直接关系到整理成果质量的高低。本文以日本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文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开蒙要训》残片进行清理。认定大谷3574、3577、10313(A)、10313(C)等13号《开蒙要训》残片,并进一步确定大谷3574、3577 等11号为同一抄本,可以缀合;大谷10313(A)和10313(C)号为另一抄本。这两个抄本,是与敦煌本及此前认定的吐鲁番本《开蒙要训》有别的“别本《开蒙要训》”。  相似文献   

17.
《尔雅》方言词的训释方式有:直接指明方言区域,把不同的方言词放在一个条目中进行比较互释;用易懂的通语词训释难明的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通语词;同一方言词的不同字形相释。  相似文献   

18.
《陶者》简析及教学建议河北肖赵山一、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官至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梅尧臣提倡“平淡”,主张诗歌必须写实,要有“兴”、“寄”,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刺”与...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动荡、理学兴起、宗族组织迅速发展。虽然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但传统家训却进入了一个更为完善、定型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家训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仕宦家训大量涌现,更加强调家长率先垂范、治家公正,更加重视家风的传承;同时,“治生”、“制用”家训大大拓宽了家训领域,而全面系统、切于实用的居家指导型家训更是开了新生面。通过家族组织实施家训教化是教化途径的新变化。在教化方式等方面,则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和子弟品德养成培养;开明、平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训喻方式获得了发展;更强调以惩罚手段辅助教育;诗训教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