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 :“五四”的偏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形成了断层 ,这是对“五四”的误读。在对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势力的强大惰性力量、对“五四”性质认识的偏差和思想教育的片面性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消解了“五四”精神 ,使“五四”与后来的历史形成了断层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五四反传统的几点评估程虎啸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升温,儒学、儒家伦理价值又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鉴于某些研究者在反“近代激进主义”、反“反传统”,呼吁“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下要求“超越五四”,因此很有必要再次审视五四的反传统问题。一、作为官方意...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化留下的丰厚遗产之一就是对现代人格的话语建构。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解构传统的家庭伦理,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男女两性关系和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剖析,将精神个体从被家庭和社会压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产生独立自主的现代型人格。同时,周作人等人还建构了现代型人格所必备的平等、自由、灵肉合一等精神内涵。周作人在这些思考中展现出的文化理路和思维特征成为“五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的那场著名的思想大论战历来被文学史家们描述为守旧派林纾在五四时代“唐吉诃德”式的向新文化运动的“疯狂反扑”。而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西方文化为坐标审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遂在他们心目中幻化为一幅四千年“吃人”的恐怖历史图。他们胸怀革命理想及真诚的“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暴力革命模式启发下“,唐吉诃德”式地发动了对祖国文化传统整体性的猛烈攻击。为了在“战斗”中开辟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纪元”,他们运用“策略”,一步步诱使思想本就“趋新”的林纾走向“反对派”境地,遂制造了“打退封建复古派疯狂反扑”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进入中国文学由中国文化的独特接受机制进行了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逐渐形成非主流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等特点。探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的根本原因 ,要在“五四”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语境下 ,从社会存在、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切入。中国危急历史迫切召唤启蒙 ,而严酷现实又迫使启蒙让位于救亡 ,中国社会文化土壤“滞后”于强调个体自我表现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超前”于深受传统制约的知识精英的文化心理。文化超前与滞后交错作用 ,发展与变异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思维机制的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化精神逐渐衰微和“五四”文学精神失落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五四”文学精神的失落与“五四”文化精神的衰微紧密相关。“五四”以后持续不断的文化批判所采用的以政治概念为轴心构筑的文化批判模式,是造成这一历史事实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批判模式由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所决定,而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观或普遍联系的观点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1.
个性主题在中国的特定时期——“五四”时期的出现,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潮流,故能迅猛地成为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主流,引导着中国知识分子奋勇直前。但由于中国的个性与西方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内在本质,也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底蕴,更由于中国的个性主题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因此,中国的个性主题不能象西方个性主题一样始终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归于寂灭。虽然如此,“五四”时期个性主题的出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睡梦中被唤醒,以百倍抖擞的精神努力奋起,推翻了原有的旧秩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王文倩 《现代语文》2005,(12):35-37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自足体系”,并强调“家族整体意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缺乏“独立性”,而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这些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14.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现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观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17.
郁宝华 《现代语文》2009,(10):73-7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文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丈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19.
支配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外来主义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传统文化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认同明末清初学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民族意识,成为世纪初社会改革思潮的原动力;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初,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皆分别从传统文化吸取资源,传统思想的精华在中国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二十世纪对中国社会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思潮,古老的大同理想成为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共同的传统文化底色,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二十世纪五光十色的各种社会思潮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圣哲在发着诡谲的微笑。  相似文献   

20.
追求“现代性”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主题,而“五四”新文学所坚持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性道路却把传统文学作为现代性的对立物进行彻底摒弃。在当时这样一个文化断裂性交替的关口上,一味坚守传统文化的立场,已明显背离时代潮流。张恨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中”与“西”,“新”与“旧”之间进行了探索和整合,开创了一条过渡式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