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王宇龙 《传媒》2019,(5):76-78
红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在场传播互动性不足、感染力不强等问题,媒介化传播与受众连接失效的问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增强在场传播的互动性、沉浸感;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和视频传播、游戏传播等形式,提升媒介传播的有效性,以此实现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李鹏 《出版广角》2021,(19):90-92
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工作能够促进文化内涵的吸收内化,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在多主体、多媒介的传播环境下,整合传播理念能够提高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的效益.文章通过整合传播理念,构建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工作的理论框架,认为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工作应关注传播主体的多元协同、受众的需求与体验、资源的认知与获取、媒介的交叉共通及传播类型的整合互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指导,在阐述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实践现状与瓶颈的基础上,构建基于5W传播模式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理论框架,并提出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的5W传播路径:集聚校内外机构红色教育优势,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设计基于用户画像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方案,结构化管理推广对象;分层分类开发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细化推广内容;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广渠道网络,实现推广渠道立体化;强化红色文化阅读服务全过程绩效管理,实现推广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面对数字资源的智能化、可感知、沉浸式和可互动的未来趋势,三维实体、全景视频等新型资源形态成为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以往用户界面模型难以较好地支撑图博档等公共机构的互动情境式数字文化服务,公众需求和交互情境更迭呼唤沉浸体验、自然流畅的新型交互界面。[方法 /过程]通过对数字馆藏资源与服务、多模交互界面与体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多模交互的信息交换过程须以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为约束,通过给出多模交互的信息加工模型,剖析虚拟现实情境下馆藏资源的用户交互认知过程。立足面向馆藏资源的多模交互模型,基于“界面-认知-情境”递进逻辑,分析影响用户交互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 /结论 ]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应由交互模态、交互原语、交互任务三个关联递进的层级构成,以人为核心的多模交互可在多模感知、思维决策和交互执行等阶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沉浸流畅的用户交互体验取决于界面感知交互模态、心智模型匹配程度、交互情境沉浸维度等关键因素,可为多模交互设计、数字文化服务开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红色档案文化传播逐步由单向传输向多向互动转型,互动促进个人及群体情感能量聚集,并进一步推动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扩散。文章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以纪录片《红色档案》为例,结合互动仪式的四个启动要素,分析红色档案文化传播的互动机理及其效能,阐述“互动仪式”在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激发档案部门积极构建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提升红色档案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相似文献   

8.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推进,近年来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多个国家重大纪念日借助红色文化资源生产、传播融媒体微视频,构建了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宏大景观.本文结合文化研究中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理论,通过对2016-2021年国家重大纪念日节点上推出的中央级主流媒体的红色文化微视频进行抽样,解析中央级主流媒体对红色文化时代意义的叙事及...  相似文献   

10.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AR技术在地铁空间文化传播的应用,并结合案例总结出AR技术在地铁空间视觉导览和交互设计上的一般设计流程及能性应用,为AR技术在地铁空间文化传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引以及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全媒体传播优势,扩大照金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照金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的有效性,强化全民的爱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文借助传播学理论分析照金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积极顺应当下新形势,提出具体可行的传播建议,实现积极的传播效果,使更多用户通过全媒体传播了解照金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2.
白洋 《兰台内外》2020,(11):45-46
作为人类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保存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使命。有必要在保持公共图书馆现有功能的前提上,弥补部分馆舍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缺失与短板,拓展传播空间,增大传播力度,丰富传播载体,使之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生代和生力军。应以开放性、公共性和共享性为原则,从馆、藏、阅、享、乐等多个角度入手,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实现红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省域建构红色英雄社会记忆和融媒体视角切入,提出河北省红色英雄文化传播应进一步创新多元化传播方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英雄内容事迹。受史态类新闻理论启发,将红色文化历史以H5形式进行展现,实现红色英雄文化传播与地域记忆建构,以及故土、家国认同的共振。  相似文献   

14.
数智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开发有赖于数字人文理念支撑。以瑞安市国旗教育馆红色记忆文献资源开发为例,从数字人文视域分析该地域性红色记忆文献资源在资源整合、用户体验、记忆构建三方面的建设现状,指明其在资源检索、多主体交互、资源跨地域传播层面尚面临发展桎梏。将个例拓展至全局,提出促进标准数据体系构建、多元主体融合共建、红色记忆知识挖掘的红色记忆文献资源开发优化路径,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红色记忆、弘扬时代新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杨华 《视听》2023,(2):154-157
作为网络视听产业的重要生态领域,我国短视频行业已经展现出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与交互、新业态持续涌现、应用场景不断更新等特征。短视频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后发地区红色文旅品牌的打造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参照国内红色文旅品牌的传播现状,结合部分红色文旅品牌优秀成功案例,南宁红色文旅品牌可借助短视频平台,从渠道、内容、受众等层面,塑造特色品牌,打造传播矩阵,建立达人圈,建构大众共创机制,增强资源数字化建设,健全营销队伍,从而提升品牌美誉度、传播穿透力和热度持久力。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依托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核心要义,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传播迅速出圈,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文章以该节目为例,以场景传播的视角解读其现象级传播背后的理论逻辑,以期为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和丰富中国优...  相似文献   

17.
杨东润  孟翔 《传媒》2018,(1):82-8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移动终端传播艺术内容成为艺术传播的一种新趋势.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对艺术传播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课题.本文以故宫精品《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从符号学角度研究文化符号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为艺术内容的数字化传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发挥优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是凸显红色文献独特价值的时代要求,是遵循红色文化传播规律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经验,从构建红色资源地图、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建红色文化主题知识体验与共享空间、实现红色文献立体化转化等方面提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以期破解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9.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在挖掘、存储、分析等方面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点。大数据技术为广西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价值。借助大数据技术拓宽广西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即通过借助海量数据搭建广西红色文化数据库,打造广西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凭借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实现传播内容精准推送,形成多元化传播管理机制,可以进一步增强广西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吸引力,提高受众对广西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