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窦娥的性格核心是其反抗性 ,在其反抗性的流动过程中 ,由于空间转移和人物的变迁 ,窦娥的反抗性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本文从窦娥对蔡婆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的反抗、对官府的反抗三种行为模式中探讨了窦娥反抗性的情感节奏。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     
窦娥3岁丧母,7岁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成婚不久丈夫去世。一天,蔡婆外出讨债,赛卢医想谋财害命,勒死蔡婆,被地痞张驴儿父子相救,他们趁机闯入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打算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投毒。公堂之上,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她含冤服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若死得冤,让血全溅在上悬的白练上,让六月飞雪遮尸首,让楚州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全实现了。三年后,窦娥父亲做了官,窦娥的冤魂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终使冤情得以昭雪。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故事渊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主要情节是写一个贫穷读书人窦天章的女儿窦端云(后改名叫窦娥)短暂一生的不幸遭遇。窦娥三岁亡母,七岁便被其父窦天章送到蔡婆家做了童养媳,成为高利贷的抵债品和换取其父“应举之费”的交换品。十七岁成婚,婚后两年多丧夫守寡,从此过着悲苦的寡居生活。蔡婆出外讨债,赛卢医为谋财赖帐在郊外将她勒死,地痞张驴儿父子乘机救了蔡婆,以此赖在她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逼她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设下毒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中,窦娥处于戏剧冲突的核心地位,与四类对象——张驴儿父子、婆婆、官府、天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四类对象,有仇敌张驴儿父子、官府,也有代表公正公平的天地,还有窦娥的亲人。为什么窦娥  相似文献   

5.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6.
在指导学生阅读《感天动地窦娥冤》全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窦娥答应张驴儿的求婚,不仅可以免去“一杖下,一道雪,一层皮”的严刑拷打,而且还能保全性命。她为什么要拒绝张驴儿的求婚?在遭受酷刑时去刑场的途中以及临刑之前,她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思索了一会儿,做了以下的回答。第一、与窦娥的守节意识有关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洁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窦娥的身世十分悲苦:三岁死了娘,七岁时父亲因无钱偿还高利贷被抵押给债主蔡婆做了童养媳,随后父亲得到蔡婆资助进…  相似文献   

7.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艺术夸张手法。三桩誓言 ,桩桩应验及鬼魂诉冤 ,表达人民的善良愿望。细节真实与否 ,不能细究。但《窦娥冤》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疑点颇多 ,不容忽略。蔡婆的年岁有疑。蔡婆被逼 ,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 ,又劝媳妇窦娥委曲求全。窦娥云 :“……你年纪高大 ,六十以外的人 ,怎生又招丈夫耶 ?”[后庭花 ]你如今六旬左右 ,可不道中年万事休。这么说来 ,蔡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窦娥七岁被父卖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五与夫成婚 ,十七岁丈夫去世 ,守寡三年 ,窦娥年岁二十。当年窦娥去蔡婆家 ,蔡婆的“…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窦娥冤》‘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与他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句中的‘想用毒药’,并不是突然性的用了毒药,只是‘想’——张驴儿的打算而已。按《窦娥冤》剧情,张驴儿确实把砒霜放入了羊肚汤。‘想用毒药’与故事情节不符  相似文献   

9.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嫁恶棍张驴儿,张驴儿想出了一计要毒死窦娥婆婆相逼成亲,结果弄巧成拙却毒死自已的父亲,张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诬陷窦是凶手,妄图再次逼婚.窦娥在公堂上誓死不招,最后为免婆婆受毒打而屈招被斩.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在他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中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流氓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害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到官府诬告窦娥,窦娥被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下了“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结果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跨越时空的两位戏剧创作大师。比较阅读其代表作品《窦娥冤》(以下简称《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为突出的是,两位巨匠都遵照了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一、不同人物思想性格的比照在《窦》剧中,以窦娥为代表的真善美和张驴儿为代表的假恶丑,不可调和地对立起来。窦娥,善良厚道,孝顺长辈,恪守人伦之道,为保护年老体弱的婆婆被屈打成招,赴刑场绕道后街,作鬼魂又叮嘱父亲照顾孤苦的婆婆等一系列情节,便是对她性格本质的最好注脚。张驴儿父子,是强梁逞凶…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人们对《窦娥冤》中的主要人物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但对桃杌的评价却鲜有分歧.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将"桃杌"解释为"可能是借用古代所谓四凶之一的梼杌来骂这个贪官",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整体把握"部分指出:"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这种指导也影响着一线教师对该文的解读和教学实践,有的教师就读出"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桃杌太守听信张驴儿的诬告,对窦娥的申诉置之不理"①.总之,大家都认为桃杌是一个贪官.  相似文献   

13.
窦娥是个正直善良的少女,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迫于无奈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自幼便开始了一种悲剧式的生活.她受着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教导,与婆婆相依为命,独守空房.种种的生活磨炼,使她具有了一种不畏权贵、坚贞刚烈、敢于反抗的个性,她的这一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卑鄙凶狠的赛卢医、张驴儿父子的反抗.二是对贪官酷吏的痛恨和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的封建政治抢天呼地的控诉.窦娥坚强性格的初次显露是在反对张驴儿逼婚这折戏中.婆婆迫于无奈领了张驴儿回家.一向孝顺的窦娥在这件事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她为婆婆的懦弱感到气愤,她不但拒绝张驴儿无耻要求而且对婆婆改嫁的糊涂行为大加嘲讽.如文中第一折里的《后庭花》:“……怪不的女大不中留.……她说婆婆六十岁作新娘,白白惹人讥笑.再如第二折里《贺新郎》一曲:“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这是窦娥看到张老和婆婆同吃羊肚汤互相推让时的反应.她讽刺婆婆有了新人丢了旧人,窦娥对待婆婆本来是十分孝顺的,现在居然对婆婆大加嘲笑,说明她是个有个性能独立行动的人,通过这些作者描写了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窦娥在婚姻问题的看法上,深受女子必遵“三从四德”的影响,坚持自己的贞烈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学关于行动元模式看,在窦娥悲剧诸种因素中,窦娥冤死的"冤头"只能是判处窦娥死刑的楚州太守桃杌,这是<窦娥冤>运用脸谱化的基本手法,通过桃杌声称"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言"而省略他收受金银的"行",又通过桃杌在审判中偏袒张驴儿的写意性叙述等,体现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认为桃杌是"清廉但平庸"的官吏,对"取证技术局限"和"法官的智识局限"是窦娥冤死的"冤主",都不是切合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历来以酣畅淋漓的曲词和窦娥这一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为人激赏。“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着深似大海的冤屈之隋。但是,静下心来想,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就是因为她并未下毒药死“公公”,却被张驴儿告上官府,做了不清不白的冤死鬼吗?如果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的《窦娥冤》既展现了窦娥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亦展现了她作为女子的婚姻悲剧。剧作以窦娥的悲剧为主导,以窦天章和蔡婆的悲剧为陪衬,多重合奏的悲剧使剧作悲剧气氛极为浓烈,因之,《窦娥冤》的震撼力极为持久和强烈。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剧中的蔡婆是历来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对剧情内容的具体分析、蔡婆与窦娥的关系及关汉卿其他作品的旁证,对蔡婆这一形象进行了客观的定位从性格内容而论,她是一个本色的悲剧人物;从作品的结构而论,她是主人公窦娥的一个反衬角色.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是我国伟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在元杂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窦娥冤》,更是一曲千古绝唱。作品之所以为人民所喜爱。为历代评论家欣赏,是与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不开的。尤其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至今令人深思。 窦娥,本来与父亲相依为命,但却因为父亲欠高利贷者蔡婆40两银子,被蔡婆“有心看上”,被迫点给蔡家。这不能不说是她悲剧的开始,蔡婆作为一个高利贷者,对窦娥的悲剧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她的高利贷,才导致了窦娥的被卖。之后,窦娥虽然经…  相似文献   

19.
蔡婆是《窦娥冤》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一个精明而贪婪的商人,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糊涂的老年妇女,因此她性格复杂、内涵丰富。由于商人的“重利轻义”,蔡婆与窦娥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从而构成了作品最激烈的戏剧冲突,并直接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窦娥冤》开始,写的是一贫如洗的穷秀才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为还债和换取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以及学术界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因此便得出结论: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作者在剧中揭露、抨击了重利榨取的高利贷盘剥。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剧中的窦娥到蔡家之后,並未因其是抵债来的童养媳而受歧视、受虐待。窦天章送窦娥到家时,蔡婆对他说“令爱到我家,就做亲女儿一般看承她”。蔡婆婆又对窦娥说:“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就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蔡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与窦娥相依为命过日子。窦娥孀居后,蔡婆让她住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 的“妆楼”。窦娥不采桑、不养蚕、不纺纱、不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