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晨曦 《考试周刊》2013,(59):13-13
美国华人的最初自传文学是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使华人失去了在美国的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现代华裔美国作家继承了这种自传文学传统,重新书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力图塑造一种属于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自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说明虚构和想象作为自传艺术表达的必要手段,解读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自传《女勇士》中的幻想及其功能。《女勇士》革新了传统自传书写的思维模式、写作技巧,融合了历史和虚构、现实与梦幻,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作者在美国亲身经历与想象中华人生活终将从最初的不协调到新文化身份上的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尤以汤亭亭和赵健秀为个中翘首.汤亭亭深入探讨华人女性的生活并对女权主义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赵健秀则力图打破陈腐的模式化华裔形象,创立全新的华人男子汉塑像.尽管"赵、汤"之争削弱了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华人社会代言人的力量,但它同样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性小说大多以自传体式文本表达她们的诉求和心声。她们的小说强调族裔历史和经历变迁,具有极强的自传性。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探讨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女性被分裂的身份。女性主义批评以历史穿线和自传的方式来观照女性的种族、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澳洲华裔文学是澳洲华人的生活实录,其主题变化反映了华人在澳洲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改变。澳洲华裔文学主题的变化过程中,部分华裔文学作品有背弃祖国传统文化之嫌。通过找出中澳文化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出现这一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为澳洲华裔文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连欢 《文教资料》2008,(34):24-26
本文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华人状况,以李恩富、容闳、刘裔昌及黄玉雪四人的自传作品的内容与异同为例,阐明了早期美国华裔自传文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入,汤亭亭很快成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30多年来,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文章百余篇,从诸多角度探讨汤亭亭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虽然成果颇丰,但也有局限。首先是视角多有交叉,较多关注女性主义和文化冲突,没有深究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现实意义;其次是易陷入唯文化研究的怪圈,盲目地认为华裔作家借用中国文化就是认同中国传统,没有看到华裔的美国属性和华裔特征;再次是大多孤立地研究一部或两部作品,未能看到三部小说之间存在的共性及所反映的作者认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史为鉴",中国传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它的存在与价值一方面面临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隐喻",也非全无问题,有必要加以逻辑与事实的论证。关于第一方面。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经验的存在和价值表达了明确的否定态度,从他的话里可以揭示出三个问题:其一,历史经验给了我们的教训是,从来没有人从中得到任何教训;其二,即使有历史经验教训,人们也有拒绝的自由;其三,在古今变易中究竟有无相同或相通的经验教训。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黑氏所说乃是悖论(paradox)。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诚如黑格尔所言,对于历史教训之取舍,人们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可是对这一自由的选择结果,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了。而且,选择的历史前提条件也是不可以自由选择的。从拒绝接受历史教训而失败的例证,人们可以证明历史教训是存在而且起作用的。选择自由只不过是不自由中的自由而已。关于问题三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既然是在历史中产生的,那么它就必然离不开它所由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也就必然具有历史性。人类既然生存于历史长河中,那就只能满足于具有历史性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过,历史的"变"之中也有其"常",历史流程中的相对稳定性或"常"在不同层次上并不相同,总之,只要在某个层次上有关的历史条件仍然存在,相应的经验教训就是有效的。关于第二方面。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以镜为鉴(就是镜),看到的是自己,而以史为鉴(镜),看到的却是它者,历史如何能够为镜?其二,"鉴"字源于"监"字,监的本义是人从器皿的静水中照见自己,而历史则是长江大河,江河流水如何可以为镜?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我们通过作为中介的镜子里所见到的自己只是自己的影象,它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的它者、反映了自己相貌本质的它者。自我的认识实际上是必须经过作为它者的中介的反映(reflexion)才能实现的。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需要或意向决定不同中介的选择,例如,欲知自己的形象可选用镜子,如须知道肺部健康情况可选用X射线照相,欲知自己的历史处境与前程则须选用历史书等。因此,对于"以史为鉴"这种隐喻的意义的深入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逻辑分析的。  相似文献   

13.
田友谊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9-15,40,117
中国教育传统具有两重性,既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创新资源,又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惰性力量和消极因素。本文从经学传统的弥散、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社会本位的强旺等层面系统分析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以期对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华裔身份,消极地评价自我,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美国出身、成长的华裔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心理的表现。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及其成因、表现、后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西方宗教文化与欧美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国学者受到本国文化传统的惯性,忽视了对欧美文学的宗教理念的关注。随着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把宗教理念有机地融进教材中成为欧美文学教材编写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任璧莲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迁徙母题,巧妙地展示了华裔移民追求美国梦的心路历程。表面上,作家延续着“美国梦”叙事,实际却运用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质疑美国梦,揭示华裔移民美国梦的虚幻和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遭遇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100多年近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消除保守主义、国粹主义与激进主义、全盘西化的二元对立:前者固守中国传统,后者抛弃中国传统,结果都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西互为体用乃是一种扬弃了上述二元对立的新的文化转型战略,其基本路径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并使之与西方文化的优秀资源相结合,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  相似文献   

18.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进攻性现实主义外交演变的过程,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危险性做出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美国这一外交路径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明了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认为只有老子的物理拳法、拳种,方才是中国武术的根基与脊梁。只有清楚的了解老子的武术思想,方能正确的把握中国武术发展的脉络,真正做到继承传统,发扬“国粹”,以增强国人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平面空间的创造,是在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及人画家们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它虽不符合西方透视学的科学性原理,但却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达到了既观物又观我的完美和谐。它的这种表现方法,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艺术意志”选择下的“以大观小”,“计白当黑”及以书入画的合理性与艺术表现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参照西方焦点透视的相对静止的创作思维与艺术审美模式之余,更展示出它的极灵活、极富运动感的,以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人关怀的独特价值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