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七年的沉淀与思考,在新作《第七天》中,余华将苦难拓展到死后的世界,在生和死之间建立了一条苦难自由叙事的桥梁,不过此次生的世界一片阴郁,死的世界里稍见一点点亮色,但那是悲怆的、疲惫的、忧伤的。叙事苦难中,也默示着他对表现"绝望"命题的深入喜爱,而且与苦难跬步不离。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与精力,使得小说的语言冷静、节制、利落、淳厚、朴实;小说中多处巧妙设置了细节与伏笔,使得充斥荒诞和奇异的作品显得更加苦难。  相似文献   

2.
罗毅 《海外英语》2011,(9):31-33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借用多种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奴隶制语境下奴隶们的生存状态。塞斯一家三代女人各自的悲剧式的生活经历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压迫之下的心理异化以及艰难出路。借奴隶叙事,作家为读者呈现了黑人妇女非凡的力量与艰难的自我成长。在历史中定格的苦难,已然成为美国黑人、白人记忆的阴霾。作家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作家希望由苦难凝结并撕裂的历史能够借《宠儿》完成重构,并获得与未来的桥接,艰难的自我成长因此有了涅槃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表层来看,李洱的小说《花腔》模仿了历史话语的叙事方式,但其真正意图恰恰在于颠覆历史话语;作者通过惟妙惟肖地编造一个政治寓言,用个人的方式对个人与历史、知识分子与革命力量、人性与理性等重大命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独特的革命历史中的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7.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叙事学角度阐释《祝福》的叙事行为,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的时空压缩、叙事距离等方面探究了《祝福》叙事行为与叙事意图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小说集《拳圣》中的三篇小说《哀伤自行车》,《天知地知》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显示出刘恒视域中的苦难本体和苦难叙事破涕为笑的演变过程,这种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有关苦难叙事的文化心理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12.
《废都》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当时突破常态的性爱叙事.其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压抑颓废与毁灭恰是知识分子用性的放纵对抗社会与国家的结果.同时,叙述者在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性爱叙事中亦明确地把叙事指向瞄向了文化、社会的堕落、颓废而给人的精神所带来的巨大损害的批判.社会批判主题深刻而震撼.小说中对于女性自我身份的定位与追求主体性的吊诡叙事,也可认为是《废都》女性思考与书写对于此前的性爱叙事文本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阿来的写作发生于他精神与情感的“内宇宙”,同时也形成了他文学叙事中坚韧的空间自觉和特有的空间维度——外宇宙。《云中记》中阿来借用地震故事的外壳来形象地诠释自己对人类正视苦难、超越苦难而抵达云中无尘之境的理念,叙事的空间维度发生了从脚踏大地到云中漫步的转变与提升。他以阿巴对“鬼魂”的守护和安慰为叙事线索,利用“空间形式”截断叙事时间流,延宕叙事节奏,在“六根”打通中让人与鬼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构建了超越生死、善恶、恩怨的“云中生命共同体”,进入了通往民族、人类自我救赎的时空隧道,抵达了生命终极关怀的内在伦理至境。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5.
2021年全国卷高考语文命题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石门阵》的叙事模式同统编教材《祝福》《套中人》一样,为故事套故事的二度叙事模式。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启发我们在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故事层面跳出来,进入小说文本的内部结构,考察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的全部意图,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17.
《祝福》通过叙述“我”旧历年底回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祥林嫂无辜而悲惨的人生,剖析了启蒙知识分子在实际社会问题和民众疾苦面前无奈、孤独与虚无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启蒙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文学中,张炜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作家。从《声音》到《刺猬歌》,张炜始终以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己任,倾心致力于人类苦难和精神家园的探索。《刺猬歌》是一部具有浓厚寓言色彩的心灵史诗,文本针对当下文化语境,从精神家园、知识分子使命和美学法则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炜的长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叙事模式:受难叙事和流浪叙事,前者通常讲述“我”的家族苦难历史,与《离骚》、《圣经》中的“失乐园”的叙述构成较为一致;后者则由“家族”流浪与他者流浪组成,往往表述作者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严谨思索,体现其一贯的怀疑精神。其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藩篱,追求情绪的诗意张扬,显示出张炜在长篇小说与诗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契合点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杜瑾焕 《焦作大学学报》2005,19(1):35-36,73
穆旦特殊的人生经历、极端的生死体验和西南联大的诗学教育,使他成为最具异质性、叛逆性和现代性的人,同时也是最痛苦和孤寂的人。但他以自己的人格书写了一个现代灵魂承担的民族的、时代的、现实的沉重和苦难。这个现代自我对生命状态有着切肤的感受,触摸到传统历史文化血脉中留存的因袭和重负,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理性叙事个体,具有理性反思力量和自我启蒙精神,有着现代知识分子本位与独立思考文化立场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