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今通讯员采写稿件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企业通讯员采写的企业内部新闻,可以说很难在报刊上寻觅到一小块“栖身之地”。究其原因,笔者也作过深入的研究,原因如下:1.媒介大力寻找“卖点”,以求生存,是企业上稿难的主要原因。如今的新闻媒介除了极少数有国家拨款的外,绝大多数报刊属自找饭吃,自己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在报刊上追求“卖点”新闻,吸引更多的读者,赢得众多的广告客户。为此,企业内部新闻与报刊追求“卖点”新闻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上稿当然难了。2.企业内部的“老三篇”新闻,如“四季歌”、‘”颂扬曲”、“总结调”…  相似文献   

2.
张礼伦 《新闻三昧》2008,(1):106-107
从一名基层通讯员到企业新闻干事、特约记者、宣传科长,再到企业报社社长,我在企业新战线上走过了近二十个舂秋,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件。回顾我走过的新闻采写历程,总结在新闻采写上的心得,我的体会是做到“九多”。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从一名基层通讯员到企业新闻干事、特约记者、宣传科长,再到企业报社社长,我在企业新战线上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件。回顾我走过的新闻采写历程,总结在新闻采写上的心得,我的体会是做到"九多"。1、多学:这是一个基本功问题。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尤其人们把记者称为"杂家",意思是什么都要学习和了解。要在学习好新闻专  相似文献   

5.
“上稿难,上大报、登大稿更难”,这是企业通讯员的普遍感受。回顾本人从事通讯报道20多年的经验教训,认为,企业通讯员上稿难,特别是上省级以上大报更难,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开放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同时报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文革”期间,我国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报刊被迫停刊。当时,中央主要有“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地方主要有省市委机关报支撑局面,那时,企业通讯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篇新闻稿件,一家人像过年一样庆贺。因为报刊少,上稿的机会少,所以稿以少为贵,一旦见报,  相似文献   

6.
北京建工报是北京建工集团的内部报刊.1987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为旬刊,对开大报,每期4版。和其他同类企业内刊一样.报纸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通讯员数量少、队伍不稳定、多为兼职且兼而不兼,新闻业务能力普遍较低。针对此状况,自2001年以来.该报创新性地采用了“专家授课——集体采写——评选讲评”的培训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通讯员队伍反响良好.同时得到了新闻界一些资深人士的赞扬.并把这种培训方式称为“三段式”培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业余通讯员采访的范围有限,遇到的大事件有限,采写的一般都是小题材,因而多有此苦衷:“土记者小作品难上大报刊”。我也是业余通讯员,体会却并非如此。我觉得如果找到的是“碎金”、“散玉”,未必就上不了大报刊。如何才能写出大报刊水平的文章呢?我认为: 一、从大纲下抓精事。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政府所制订的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谓之“大纲”。基层怎样贯彻执行,广大群众如何见诸行动,人们在行动中  相似文献   

8.
简讯     
△福建省顺昌水泥厂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每年组织两次培训,把《新闻与写作》作为通讯员学习的必备刊物。两年来通讯员采写的400多篇稿件被地区以上的电台、报刊采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报刊已发表了我采写的稿件达100多篇。几年来的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业余通讯员除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在比较中学习”,努力提高稿件质量。通讯员在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时,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仍然需要从中吸取教益。平时,每当报刊发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我就把剪报同底稿放在一起,从文章标题、字词句段直至标点符号,逐一对  相似文献   

10.
新闻难于“发现”,对初学新闻的部队通讯员尤为其难,即正规院校新闻专业出身的“科班”,初到部队谈起新闻‘没现”也有一肚子苦水。这里,就和通讯员谈谈新闻“发现”这个问题。编辑部里没有新闻编辑部里常常接到通讯员向编辑要题目的电话,从编辑部里找新闻。这看似采写新闻的一条“捷径”,其实是一个误区,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思维依赖,造成头脑里新闻“点子”枯竭,越写越难。可是一些通讯员却乐此不疲,编辑不给题目,就误认为关系不行,感情不到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如何拉关系上,事倍功半,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试想一下,如…  相似文献   

11.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级普类的新闻媒体纷纷进行新闻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受众的要求.增强自身在“新闻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倡导采写硬新闻、真新闻.减少并逐步取消不为受众欢迎的条文式的总结式新闻、提纲挚领式的会议新闻、一厂一品的工作性新闻已成为众多新闻媒体的改革内容之一。作为通讯员如何更好地适应这样的转变.如何采写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这里笔者作一些肤浅和简略的提示,供参考。一是多写“身旁边”的新闻。注意挖掘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有血有肉有细节的事实,采写“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报道。这种新闻报道的对象不受约束,可以是…  相似文献   

13.
简讯     
△河南省许昌师范学校自1985年成立新闻写作兴趣小组以来,每年为通讯员订阅20余种新闻报刊;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四年来,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以及地方性报刊采用了18篇。 (潘春勇) △江苏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煤矿广播站今年为基层20多名通讯报道员,订了《新闻与写作》,他们经常召开通讯员座谈会,交流新闻与写作的经验体会。1至6月份,已有90多篇稿件被《中国煤炭报》《新华日报》《徐州矿工报》等采用,稿件见报率比去年同期提高50%.(赵成忠)  相似文献   

14.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15.
多写短新闻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采写一些乡间短新闻。自去年四月以来,我先后在《四川民兵》、《四川农民报》、《四川工人报》等报刊,及县人民广播站发表了七十多篇稿件。还分别被《南充日报》、《四川农民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下面谈一点采写短新闻的体会。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我开始写稿时,总想写出“大部头”,有分量的长稿。于是使劲拼凑材料,拉长篇幅,因而写出的稿子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费力不小,不能采用。后来,我仔细琢磨《新闻与写作》上一些作者谈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16.
看了题目,请通讯员朋友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冷门”,并非毫无顾忌的猎奇,而是专讲新闻采写中的求新之意。所以多报道点别人想不到、读者又特别想看到的“冷门新闻”,是采写者应刻意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有些专职通讯干部,平常认为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专等报刊约稿。报刊一般不随便向一般人约稿。有些专职通讯员,因为常参加各级新闻单位的会议,和记者接触,使他得以认识一些编辑、记者和通联工作者。有时,报刊了解到他所在的县有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一时又无人前往采写,便向他约稿。约稿比一般投稿采用率高,他便尝到了“甜头”,心想等报刊约稿比自己去采写划得来,便形成了等约稿的习惯。一年等到头,不过被采用一、二篇稿子,成绩甚微。须知,通讯员要取得成绩,光等约稿是不行  相似文献   

18.
丰都县鼓励“土记者”当万元户本刊讯已连续5年坚持开展“十佳通讯员”和好新闻评奖活动的丰都县,最近又提出新的举措,决定在坚持原有的评比奖励项目外,设立新闻重奖。即对本县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如被评为全国性报刊或广播系列一、二、三等奖者,县上分别发给作者10...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通讯员的采写积极性,8月下旬,中共滑县县委宣传部、滑县地方税务局组织开展了“地税杯”新闻作品百日竞赛活动。该县自1997年开展首届新闻作品百日竞赛活动以来,每年都要结合全县宣传思想工作要点,采取举办不同层次的通讯员培训班、“××杯”新闻作品大奖赛等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广大通讯员的采写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新闻作品竞赛活动,广大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版位上,每年均有较大的突破,全县年发稿量都在2600余篇以上。优秀作品评审工作于12月上旬进行,届时将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12名、三…  相似文献   

20.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