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记者,有段时间,我很为自己没有"新闻理想"感到惭愧.是的,大家都在谈"新闻理想",似乎没有理想,你就要被这个行当抛弃.我对此感到困惑,怎么没听到其他行当的从业者在谈理想?怎么没看到我们的外国同行把理想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2.
“新闻理想?我刚来的时候有过,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啊,什么‘针砭时弊’啊……现在我早已是一个‘老油条’啦。谈新闻理想,去找那些还在新闻学院学习或者刚刚踏进这个行当门槛的年轻人吧。”与一个摸爬滚打了10年多的老记聊此话题时,这位前辈如是说。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4.
我采录的新闻《我县农村兴起“土沙龙”热》被评为南京市1986年度优秀广播稿一等奖、省优秀广播稿二等奖,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我前年才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写起新闻来仍感到功力不足,谈采访体会,真不知所措。不过,想到这篇消息的采写过程颇有戏剧性,也就凑出两条,勉强算作“体会”吧。  相似文献   

5.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6.
和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新闻干事聊天,大家对时下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词语等,意见颇多。有人埋怨:“这稿子是怎么写的?”有人则批评:“编辑也太不负责任了!”作为办报的人,听到这些话,真感到脸红。不管是哪个环节出的组漏,反正差错已经“过关斩将”同读者见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反省工作中的疏漏,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说到出差错的原因,我想大约有二。其一,是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有些错,真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作者、编者看了也纳闷:当时怎么就以错为对,让它过关了呢?没别的,就是少了点…  相似文献   

7.
不知您注意没有.北京内九门城楼牌匾上的“门”字.个个都没钩儿。“门”字为何没钩儿,您猜,这是怎么当子事?  相似文献   

8.
贴近与创新     
赖晶晶 《声屏世界》2008,(11):65-65
在广播通联工作中。常有听众在来信中说:新闻怎么那么多的大话套话?会议报道怎么都是领导加强调呢?典型报道怎么总是干巴巴的,让我们听不明白呢?等等。确实,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领导的活动多,干部的政绩多;不切卖际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百姓在广播里见不到自己的“影子”;广播新闻没有广播的语言特点;记者编辑没有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典型事例“翻译”成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06,(17):50-50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  相似文献   

10.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1.
增强洞察力 采写好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笔者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感受:每当听到获奖作品讲评时,或者同行发表出好新闻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啊?我也看到过我怎么就没去采啊?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这就是新闻的洞察力不强有关。所谓新闻洞察力,  相似文献   

12.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3.
学会倾听     
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九年了。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周围人眼中的“小妹妹”,变成了现在小同志们口中的“宋姐”。年纪长了,热情不减,这九年来,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其实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因为周围有着太多优秀的新闻人。所以今天的我,愿意以一位仍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新闻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从管理学院毕业后转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的。进入新闻传播学科后,最不适应的地方在于:这个学科整体而言,对于定量方法的运用太少,也太不规范。在管理学院,定量方法以及统计模型的运用已经形成趋势,一些著名的学者甚至对其研究生说:“没有数据、没有模型,根本就不要找我谈研究!”但在新闻传播学界,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不熟悉定量研究方法,还有人质疑:“定量方法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5.
吴溜(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05 级研究生):我曾在《南方都市报》实习。南都的社会新闻做得好在业界是有口皆碑的。当时带我的报社记者是一个有极强新闻敏感的报人,她用最言简意赅的语言告诉我什么新闻会好看: “你想读者关心什么,就怎么写。把话说清楚,文章写完后要删到没有一个废字。”  相似文献   

16.
林夕 《青年记者》2008,(9):21-22
“你为什么想做记者?” “不知道。” “你学什么的?” “激光。” “哦,那你一定很有新闻理想。” “对不起,绝对没有。” ……  相似文献   

17.
前一时期,报刊上谈短新闻的文章不少,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这都是谈“写”的。从自己的工作实践来看,还有一个如何编的问题。我感到编辑短新闻,需要有一栏节目的整体观念。有些新闻稿件,经过我们编辑的手,还是短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要说  相似文献   

18.
路在何方     
生活在城市,总有找不着路的时候。俗话说,路在嘴上。对于像我这样的路盲来说,从小便被教导,不认识路就开口问人。想我天真可爱、扎两条小麻花辫的豆蔻年华,充填着无数问路的回忆:“伯伯,某某弄在哪里?”“阿姨,人民广场怎么走?”有时想想,还真有些后怕。那时的我,多么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啊,怎么迷路在城市丛林中,却从来没有被拐骗、绑架、卖到山沟沟里去?可见社会新闻终归是小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一些新报人叹息道:“我怎么总是遇不到什么可写的新闻呢?而好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为什么老新闻人能捕捉到,偏偏又从我们身旁溜走呢”。  相似文献   

20.
“县委宣传部干什么用?”这个问题,本来不必赘言,而今,似乎不可不多一句嘴了。前几天,山东某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来几篇稿。我一看,内容无可挑剔,文笔也不赖,可惜,题目选得太一般,不是“记某农艺师的成长”啊,就是“某某乡认真进行党性教育”。我问,难道贵县就没有更吸引人的新闻吗?对方答,怎么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