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的传媒:向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开始,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传媒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传媒业高度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弯道.它需要我们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的现实要求进行工作重心、资源配置重心以及相关运营模式重心的转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传媒业高度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弯道,它需要我们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的现实要求进行工作重心、资源配置重心以及相关运营模式重心的转移和调整。实际上,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在论及中国传媒发展问题时“,拐点”一词常被提起。有人认为“拐点”是报业衰退的开始,有人认为“拐点”是发展重心转变的信号。理解不同,判断不同,不过,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以后,中国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期。在某种意义上讲,刚刚过去的2006年将给中国报业史写上浓重的一笔:这一年业界对数字化战略转型、管理体制创新等由期待、呼吁走向实际操作层面。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北京宣言》的诞生和众多媒体在数字报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预示着纸质媒体的数字化浪潮正奔涌而至。回顾2006年,面对新格局,中国报业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展望2007年,肩负新使命,中国传媒业将在探索的路上跋涉前行。转型不是朝夕之功,探索是一次艰苦的征程。路在脚下,希望在前头。  相似文献   

5.
陈栋 《今传媒》2009,(12):13-15
2009年是转型年,更是变革年。全球金融风暴引发的种种变革正在不断出现。对于传媒业而言,变革无疑是主旋律,是最强音。我们欣喜地看到,传媒不断“变脸”,舆情受到关注,权益得到尊重,体制正在演进……为了梳理中国传媒业发展、变化、创新的足迹,继2005—2008年本刊相继推出“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后,今年本刊再次推出“2009年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希望能引发读者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拐点”。所谓“拐点”,原本是高等数学里的一个概念,这里借用来形容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无非是描摹和强调这样一种态势:一方面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可能;但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传媒业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型和变革。我们曾经把这样的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尤其当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登上传播舞台之后,其强大的传播优势让传统媒体一度受到冲击。事实上,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在与网络传播展开竞争争夺受众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加速与网络传播的融合。新老传播方式经过多次较量,最终将达到共存共融,正如报刊、广播和电视最终达成的平衡一样,这也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首先阐释了推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并对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社会现实基础与基本内涵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在此基础上 ,提出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将向资讯提供和意见表达两个方向转型。最后 ,从我国传媒市场的基本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的变革、产业经营重点的转型与模式的变革等四方面对当前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1996年开始,针对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政府主管部门实施一系列举措引导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合结构转型,试图做强做大中国传媒业,成绩斐然,问题也不少。要真正使中国传媒业做大做强,必须解决泛意识形态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报业需要进行改革,这已是报业从业人员的共识。从2005年我国传媒产业特别是报业进入发展“拐点”之后,这种呼声越发强烈。被誉为国内传媒界军师的喻国明,最近写了一遍题为《中国传媒产业:羽化前的阵痛》的章,为我国的媒介业包括报业的改革拟了一个“药方”,提出了“体制机制的变革、赢利模式的再造、数字化表现形态的整合”等诸多良药,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双转":中国传媒业的一次制度性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转即传媒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是中国传媒业目前所面临的新的变革。本文对双转目前的态势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的创新和对新兴技术的运用是中国传媒业下一步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传媒业的双转新变革也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拐点".观点虽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做支撑,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传媒业一片欣欣向荣,何来"拐点"之虞?!而现在,当这个"拐点"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突然"出现的时候,业界则又是一片悲观之声,认为传统媒介(尤其是报业)发展的衰退期来临了.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09,(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传媒业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回顾过去,无论是产业规模、运营模式,还是管理体制、技术应用,中国传媒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蕴积了厚实的底蕴.变革成就精彩,但我们坚信,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中国传媒业的宗旨不会变,传媒人开拓创新的追求不会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15日下午,在主题为“求‘新’之路——共话行业报转型发展与新媒体建设”的《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第十二期传媒沙龙上有嘉宾这样感叹:“研究当前中国的报业,把行业报分析透就够了。”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两年前就提出中国传媒业将有“拐点”之虞。2005年,当中国传媒业特别是报纸平面媒体广告全面下滑的时候,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就媒体而言,真正的敌人不是困境的出现和经验的缺乏,而在于不善于及时把握变化的要求,提出相应对策,并及时推动其实施。就党报性质的晚报而言,应该  相似文献   

16.
专家视点     
<正>喻国明:《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的三种转型》,《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01中国媒介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发展,更大程度上它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三个基本面的逻辑交汇点上看,2007年中国传媒业的现实发展取决于在下列三个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媒介转型为线索,回顾了2014年中国传媒业界和学界的焦点话题,分析了中国传媒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焦虑和失范问题,以及传媒业进行的创新探索.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几个趋势:即媒介内容生产将走向开放、定制;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程度都将在融媒体的催化下进一步提升;传媒产业将从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集成经济;传媒失范问题的治理有赖于中国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春节报道,作为新华社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面目一新,成绩可圈可点。用户评价新华社2003年春节报道说,“满园春色关不住,时代气息扑面来”。而这种“时代气息”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和“求真务实”。这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也预示着新华社春节报道乃至整个报道正适应时代潮流、媒体市场变化以及现代通讯社的发展需求,进行着战略性转型,而这种战略性转型无论对新华社自身,还是对中国传媒业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角色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义彬  张卓 《现代传播》2005,(3):132-133
在特定的体制下,中国传媒与公共领域之关系难以直接套用哈贝马斯的全部论述,而且随着体制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变化,中国传媒在实践与理论上也发生着根本性变革。本文在传播学意义下探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角色重建,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公共领域是民主实现的重要形式,媒体在其中应该只是一个公共讨论和提供信息的平台,它将私人个体(PrivateCitizens)组织成为公共个体(PublicBody)来促成公众舆论的形成。”①1.商业化前提下的体制变革90年代开始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简言之是传媒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商业化过渡,“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  相似文献   

20.
“数字电视是诞生中国传媒巨子的契机。对于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讲,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讲,数字电视既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机遇。”2004年11月9日,在南京举行的“2004数字新媒体发展高层论坛”上,著名媒体经理人、原默多克星空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映红先生这样评价中国的数字电视业。自2003年以来,中国数字电视开始加大发展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