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充视子书为贤者的述圣之作,故在《论衡》中频繁以“传曰”引述诸子书原文,且统称诸子之作为“传书”。他以“传”称子的做法是不满于当时的师法博士制度,希望回归汉初“通古今”的博士传统,使诸子书知识重回官学。而《论衡》不属于诸子传书,被王充定为“造论著说”。他将“论”体置于五经之作、贤者之述后,对六艺之经、诸子之传展开“疾虚妄”,以此踵武史迁、刘向的群书整理之业。  相似文献   

2.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3.
许桂林《穀梁释例》、柳兴恩《穀梁大义述·述日月例》皆是述《穀梁》日月例之作,但二者同中有异,异大于同。就其同而言,二者皆认为《春秋》时月日书写具有书法、义例,而非阙文。二者之异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许桂林重在《春秋》时月日书写之"特例",意在驳后世脱文之说;柳兴恩则重在重构"穀梁学"体系,故无论是"特例"还是"正例",都是《述日月例》核心所在。第二,许桂林通过《穀梁》时月日例探求孔子之褒贬;柳兴恩则是以孔子大义为前提,将《述日月例》纳入"穀梁学"体系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一、禽兽可羁而從 《淮南子·氾论》: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從也. 高诱注: 從,犹牵也. 《文子·上礼》有类似的语句,作: 飞鸟之巢可俯而探也,走兽可系而從也.今按:"從"、"牵"义不相近,不得训"從"为"牵".高注当作: 羁,犹牵也. 《吕氏春秋·诬徒》"羁神于世",又《决胜》"而有以羁诱之也",高诱注并曰:"羁,牵也."是其证.  相似文献   

5.
您一定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对散文名篇《荷花淀》、小说《雁翎队》也记忆犹新,它们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保定东南50公里处的白洋淀。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安新县境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昔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诗赞"北国江南"歌咏"鱼米之乡",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7.
沈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史学家之一。褒者给他戴上一顶顶桂冠:古代学者称他是"人伦师表"、"一代词宗",赞他"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近代学者称他为"一代史学大家","历史_上少见的文史兼备的才子",赞他"才堪撰述,学综文史","有文才而兼具史识","具备史学家的素质",赞其《宋书》"内容丰富、文辞流畅,纪、传、  相似文献   

8.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9.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创办的我国最早的近代汉文报刊之一.研究这个报刊,对于了解鸦片战争前,外国殖民主义者如何运用报刊对中国进行侵略,探索外国人所办近代汉文报刊的产生、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恩于1823年(清道光三年六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现雅加达)创办的,1826年(清道光六年)停刊,共出版三年多.月刊,木刻竹纸印刷.至今所能见者仅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创刊号和第三期两册.它的版式和装订都取中国古代线装书式.创刊号封面顶端由右至左横书"道光癸未年六月",正中约占二分之一的地位自上而下直书《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八个仿宋体大字.右上角直书小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下左角署名  相似文献   

10.
一、大事记与“史”的关系大事记和年谱在性质上和技术上都是相同的一种编年体史学著作,差别在一记事,一记人。大事记(年谱)与“史”(传)是并列的、彼此独立、相辅相成的。1987年有人写关于大事记的文章,其题目就叫“编史工作的第一步”。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大事记是将收集到的材料排列甲乙,供写“史”参考。我国古代史书有很长历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不外刘知几在“《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四库提要·编年类序》)又,“纪传编年,未有轩轾”。(章学诚:《史考释倒》)可见编年体这种史书体裁,较之纪传,并未有粗细前后之分。  相似文献   

11.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此报木刻竹纸印,线装,三十二开本,每册五页。所载以关于宗教之事为多,余为新闻及新知识。最初每期印五百册,后增至二千册。每逢粤省县试、府试及乡试时,由梁亚发携往考棚,与宗教书籍一同分送。余者借友人游历船舶之便,散布于南洋群岛华人聚居之区。观其《告帖》(意即广告)所出,盖完全免费之宣传品也。第一期刊于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七月。封面右引《论语》:“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左署“博爱者篡”。有序,述创办宗旨。文言夹以白话,意多难解,信为西人手笔。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校点本《晋书·夏侯湛传》:"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拘关之吏,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拘关"不好讲。"拘"应似为"抱",或因形近致讹。《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影印本皆作"抱"。抱有持守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注:"抱,持也。"《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  相似文献   

13.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21-128
在古代书目发展史中,图谱之学经历了由分到合,再合而复分的反复过程。《七略》《中经新簿》分别开创谱学和图学之端。而后,《七志》的"图谱志"首次将图、谱合并,对图谱学的建立有导夫先路之功。与此同时,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也随之暴露,《七录》鉴于此,遂取消了图谱志,并以图归部类,附谱于纪传之末。爰及《通志》,图谱文献既因主旨与文本文献并立于"艺文略",又以表现形式独立存在于"图谱略",两"略"联动,不但调和了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而且丰富了图谱文献的内涵,图谱学正式确立。不过,南宋以后,图、谱二学重新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现存《益州名画录》各版本之间对唐末五代时期四位画家赵德玄、刁光胤、麻居礼、释贯休有载,但对同一画家载述的同一处文字,有的版本作"天福年",有版本的作"天复年",而《图画见闻志》对前三位画家载述均作"天复年"。此文献之龃龉使得史实不清,同时给学者研究也带来诸多矛盾。通过对多个版本间比对,并结合史实分析,可以看到所谓"天福年"属于音近讹误,这里四处均应作"天复年"。  相似文献   

15.
陈振孙以目录学成就蜚声于时及有称于后世,所撰《直斋书录解题》一书,尤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推誉,《总目》以为"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诚属知言。年前余撰有《陈振孙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一书,该书第一章第一节即曾就《总目》也所论,并参证清人卢文弨及张宗泰二家之说,以探讨振孙于宋代目录学史上之地位。该节之结语曰:"考卢、张二氏所推誉直斋与《解题》者,宗旨与《四库全书总  相似文献   

16.
傅国春 《新闻知识》2012,(2):26-27,25
南唐李中《献乔侍郎》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宋秦观在《与苏公先生简》:"伏乞为国自重,下慰舆情。"明刘基《处州分元帅府同知副都元帅石末公德政碑颂》:"予既敬公德,又重父老请,於是述舆情而颂之。"根据以上关于舆情的表述,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以及《万国公报》等的科技、地理、历史和新闻专栏在中国的报刊史上,专栏的出现几乎是与最早报刊的创办而同步的,这也反映了报刊专栏与报刊本身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应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相似文献   

18.
<正>陈寅恪生于中西思想碰撞的年代,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在治史中主张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对于思想史,认为"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其治学和思想对于档案领域都可借鉴。一、文化本位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陈寅恪主张"文化本位论",即中国文化本位为体,吸取西方文明与文化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以来,唐诗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唐人小说之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至于唐人小说中"用诗"这一普遍而别具重要意义的现象,研究者却寥若晨星,而对其作系统而全面研究者,则更是前所未见。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了崔际银的博士论文《诗与唐人小说》(以下简称"崔著")令人耳目一新。 品读"崔著",窃以为,可述者有三:  相似文献   

20.
"五经论"——《礼论》、《易论》、《书论》、《诗论》、《春秋论》,分别见于苏辙《栾城应诏集》卷四"进论五首"和今本《苏轼文集》(以明项煜序刻《东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本为底本)卷二"论",篇次虽异,篇目则同,文字略有异同。这五首经论当为应制科时所上之进卷,是研究二苏学术思想,尤其是经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目前的情况是一文两用,研究苏轼者用之,研究苏辙者亦用之。这实际上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归属不明确的情况下又是无可奈何的。那么,"五经论"究竟是苏氏兄弟何人所作呢?本文试作考辨,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