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德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在这种互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爱"。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像无水之池,总是空虚。儒家的德育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德育,"仁爱"思想在儒家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德育也应该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有益养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互动,这种"爱的互动"决定了德育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取得成效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传统道德为主体的,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仁"是最高目标,"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其中的精华。文章首先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与其价值分析,指出"仁"乃全德,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仁爱"的要求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众。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培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时仁爱思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从价值本源之天出发,将仁爱视为基于血缘亲情而先天内在的差序之爱,具有德性论倾向。墨家的兼爱思想以人格神形象的主宰之天为道德依据,将兼爱视为外在于心、有利于人的后天外在的平等之爱,具有功利主义色彩。通过对仁爱和兼爱思想独特内涵的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二者具有的差异性和相通之处,还要透过这种差异性和相通之处认识到先秦时期呈现出来的伦理样态:以天为道德依据,以思想多元化为表征,以除天下之害为伦理旨归。  相似文献   

4.
丹增先生发表于《十月》杂志2009年第3期的散文《生日与哈达》,以忠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为根本,以生动的记忆,热烈的情感,用诗一般的语言,书写了从爱母亲发展到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爱苍生、爱大自然的伟大情怀,表现出作者凭据着哈达一样的心,而形成的以仁爱为基础的一种历史通观感。《生日与哈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充满了真爱!  相似文献   

5.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6.
无名氏在早期爱情写作中突显出对一种传奇、唯美、充满爆发力的爱的向往与构建,对抽象的"爱"本身的执着与捍卫.爱的精神向度集中在"两个"个体如何在爱的间性中绽放出最原始的生的活力与"艺术"如何建构为爱的质素与形成爱的特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重要思想引领,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有"好老师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学虽没有直接使用“利己主义”一词 ,但儒、墨、道等诸家都有各自的阐述 ,从儒家的有等差的仁爱理论到墨子的兼爱论 ;从荀子的性恶观到宋明儒子的“体用”思想 ,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伦理学在“爱”的实践中对“利己主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适用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其优秀的文化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辅助思想之一."仁爱至诚"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的特征,"礼乐并重"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的特征,"中和处事"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特征,"顺乎自然"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使得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处处蕴含"求善""求治"的意蕴,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和合中庸-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尊德重礼-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等.结合时代特征探析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渊源,采取扬弃和内省的方式,实现体育伦理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