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EI检索准确性角度出发,统计了1989~2010年22年间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论文被E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对论文数的增长变化情况、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加以分析,了解华东理工大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对论文发表期刊与图书馆馆藏期刊加以比对,实证分析馆藏期刊情况,对使用率高而图书馆未订购期刊,结合期刊影响因子作分析处理,以调整采购策略,提高文献保障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SCI被引次数作为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从合作方式、合作方、合作学科三个角度,采用期望、频率比和相关性方法分析了科研合作对论文质量的影响。总体来看,华东理工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质量要远高于国内合作和无合作论文,而国内合作论文略微优于无合作论文,但不同学院的情况有所不同。合作国家或合作机构影响着合作论文的质量,科研实力强的合作伙伴确实能提高合作论文的质量,但是与合作方的整体科研实力并不成正比。交叉学科间的合作对中低质量的论文产出有积极影响,但对高质量论文的产出影响却因学科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SCI对我国林业高校科研水平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亚杰 《现代情报》2007,27(11):135-138
以美国ISI公司的Web of scienee网络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据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数值比较和按类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学科分布、合作单位、论文语种及被引情况等,对我国6所林业高校1980—2005年间的科技论文被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客观了解我国林业高校的总体学术地位,评价我国林业高校的科研绩效、学科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Web of Science和InCites为数据来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世界及我国教育学科论文发表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国家之间、我国大陆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之间、我国大陆研究机构之间的教育学科影响力比较,得出我国教育学科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现状。  相似文献   

5.
苏林伟  乔利利 《现代情报》2019,39(4):143-152
[目的/意义]探索国际合作下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情况及影响力水平。[方法/过程]以2008-2018年ESI中22个学科领域186 474篇高被引论文为基础研究数据,以高被引论文总数排名前10的国家/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样本国家/地区高水平、高影响力的科技文献产出、产出影响力及合作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我国进入ESI学科所属高被引文献的国际合作情况及影响力特征。[结果/结论]国际合作对不同国家/地区的科研产出影响不同;国际合作强度与成果产出影响力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际合作对我国大部分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均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但部分学科领域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的总体影响力却低于我国自主研发高被引论文。  相似文献   

6.
从华东理工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所引的期刊品种以及这些期刊的馆藏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使用率较高的期刊,以及使用率较高而我馆无订购期刊.在此基础上,结合期刊影响因子及读者专家意见,合理调整期刊布局,增删纸本刊或电子刊,确保外文期刊采购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学科之间,论文的引用情况差异显著。文章通过引入影响集中度的概念,描述了一些学科论文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情况,提出不能轻易用被引次数在学科之间进行比较。提倡同类相比,并兼顾时间及其他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7-200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中的旅游学术期刊类引文排序统计,结合2004-2008年旅游学术期刊在CSSCI中的收录、被引用等情况,参考这类期刊在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收录情况.探讨这类期刊在我国旅游学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对2012年及以前的45万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至2013年底被期刊或其他学位论文引用的情况进行计量分析,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确定各自高被引次数阈值,得出高被引及零被引论文平均占比为0.36%和62.18%。选取产出论文总数靠前的82家博士授予单位,以其博士论文高被引与零被引百分比做象限分布图,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各机构博士培养的整体实力。论文还横向对比了各学科优秀博士获奖、提名与其他论文被引的情况,发现优博论文中也不乏较多的零被引论文;最后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睡美人现象进行了报告。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 of Science及ESI的学科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Web of Sciences及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为统计源,对1999~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师生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论文数量、学科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引用排名及高被引文章等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科技论文产出随时问的变化趋势、主要领域的发展状况、科研合作情况、交大物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学科地位以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的思想渊源是极其古老的,然而科学学作为一门学科,波兰学者却是"科学的科学"(science of science)这一学科的术语创造者和早期研究者,堪称世界科学学史上的先声。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在《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一文中指出:"科学学可以采纳普赖斯的定义,科学的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M·奥索夫斯卡和S·奥索夫斯基于1935年提出的研究纲要就包含了这个一般的定义。奥索夫斯卡和奥索夫斯基正是用了‘科学的科学’这个术语,并且第一次把这个术语用于我们今天要使用的含义上(他们认为,这个术语是T·科塔尔宾斯基教授在1927年创造的)"。过去80年了,奧氏夫妇的这篇科学学的开创之作,不仅极具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今天认识科学的基本功能、开展科学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建设,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学、技术学到科学技术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学和技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科学技术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继承它们的既有成果,克服它们的缺点,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当前建构科学技术学研究纲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必经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面向科学复杂性的科学学方法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复杂性是科学学所面对的一个挑战.为此,需要加强科学学方法的创新.借助复杂网络文献的可视化图谱,在阐述科学复杂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探讨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创新思路,并应用蚁群觅食模型对微观到宏观的知识计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论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和先进的技术,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战争的威胁等。当代德国的著名学者汉斯·波塞尔就科学发展和科学批判展开了探讨。文章首先分析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动力,其次论述了科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最后对科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周伟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1-12
比较了国内外较为著名的几个科技创新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创建研究型合肥科学城的新思路,即把从常规的利用科技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建立长效的研究基地形态的科学城,为合肥乃至安徽在中部崛起中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的中心。研究型科学城的建成,必将给合肥乃至安徽在中部形成吸引人才、积聚人才的品牌效应,也为中部的经济腾飞带来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与科学知识本身和科学家所用的方法相结合,科学史研究的目标才能实现。这种结合应该是批判性的,带有历史学家独特的认识判断,而独立于当前科学家的认识判断。这些结论同样应该来自于对历史的一般功能,以及当科学成为我们研究对象时,历史如何发挥这些功能的思考。科学史应该将科学严肃地看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一种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522 articles issued in Studies of Science of Science from 1992 to 1999 with the bibliometrical method is made so as to reveal some of its specific properties in carrying articles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是进入新世纪全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对我国的科学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向科学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贯彻"三个代表”思想,需要我们在新时期全面深化科学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方学者认为“软科学”与“硬科学”的本质区别是其发展水平不同,公众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我国“软科学”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这与西方学才和公众理解的“软科学”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运用图形面积比例(FGA)方法,可以界定“软科学”与“硬科学”,也可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  相似文献   

20.
《科学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由顾均正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科普期刊。《科学趣味》题材广泛、栏目多样,以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为宗旨,以科学小品为主要的传播形式,成功地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科学趣味》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调动读者的参与积极性,为科学爱好者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