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些学者断定胡雪岩的籍贯是浙江杭州,甚至提出胡雪岩祖上从余姚迁入杭州已200多年,和徽州毫不相干。根据胡氏嫡亲子孙的家传说法与徽州实地的民事诉讼档案记载、新发现的徽州文献手稿、口碑等,阐明胡雪岩籍贯是安徽省徽州府绩溪县。  相似文献   

2.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子之礼,成为徽州民众普遍认可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因子。  相似文献   

3.
永嘉之乱后,大量的王亲贵胄、中原世族等为避战祸,渡江南下求生存,史称"永嘉南渡"。徽州因处万山环抱之中,少兵燹之虞的优良自然环境特性,成为北方混战时期人们理想的庇护之所。迁入徽州的中原世家大族,对徽州社会的宗族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人文风俗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吾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南迁。黄巾起义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孙吴政权平定山越,客观上开发了丹扬(今微州)地区。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士人渡江南下,徽州因四周重峦叠嶂,自古少遇兵 ,成为战乱时期人们理想的避乱之地。汉晋间迁入徽州的中原世族,对徽州宗族重视族谱的修撰、保持儒家道德伦理准则与生活方式及严密的宗法观念等风俗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40-40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47-147
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真胡"源于胡公满,周阏父为陶正,生子满。满后来封国于陈地,死后谥胡公,后裔便以谥号为姓。"真胡"的郡望在安定郡,故又称"安定胡"。徽州的安定胡最早在东晋时由山东迁入,梁朝黟县胡明星曾修建有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流行的《越人歌》,是徽州最早的情歌。徽州情歌基本为小调、歌舞类型,有独唱、对唱、第三人称的咏唱。歌词大都从生活小事楔入,凸现率真的情趣,直抒心底恋情,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赞美女人胴体,追求爱情自由,又顾及名节道德。反映徽商妇女眷恋情结的可悯可叹,也是徽州情歌主题之一。宁可贫贱而长相厮守,也不要富贵而长别离,则又表现出一些徽州妇女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徽州情歌,多层次地展现着徽州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原徽州6县存在6种相互不能通用的方言,形成原因是古代北方多次移民带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北方方言与徽州土著的方言相互渗透、掺和的结果。而"双语现象"与《乡音》韵书是使多种方言得以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几十种《乡音》韵书手抄本的面世,为徽州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徽州的市镇与宗族--歙县岩镇和柳山方氏环岩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明清时代市镇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经济先进地带的江南平原地区,而对山地市镇--徽州市镇则较少注意。笔者注意到,徽州的代表性市镇--岩镇在明代中期以后的逐渐繁荣,其过程可能与以岩镇为根据地的宗族中的一个支派势力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平原市镇不同,使得徽州市镇在宗族文化上成为徽州乡村社会的缩影,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徽州市镇与宗族的研究,有助于中国都市史研究的深化,扩大市镇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徽州学术文化所关注的领域非常广泛,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同时徽州学术文化对徽州社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南宋以后徽州出现的宗族社会形成、徽商崛起、节烈之风盛行三大社会现象都与徽州学术文化密不可分;而徽州学术文化具有社会性的原因则和它自身的研究内容、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突出。节烈妇女是指因满足一定条件而受到朝廷或地方官府旌表的女性,有节妇、贞女、烈妇、列女之分,节妇守节、贞女守贞行为方式亦不同。许多贞节妇女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承担起家庭义务,为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徽州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典范之区。关于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史的研究。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差异,两者也因此体现了不同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空间角度讨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主要关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形成与变迁、徽州区域传统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徽州学术文化的区域表征、徽州学术文化的空间传播及其影响、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景观等内容。开展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的研究,应注意学术文化地理与学术史的区别、时空范围、传统学术文化的界定以及文献资料和文书资料的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徽州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徽州武术蕴涵着丰富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并对传统徽州习武之人形成了软制约;而徽州宗族严密的规范制度对传统徽州习武之人则形成了硬制约.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商帮兴起,徽州商帮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徽州六邑经济特点和传统的不同,因而其财富的形成也是各不相同的.以往大家要么是整体研究徽州盐商、典当商人、茶叶商人,而区域内的商人具体经营情况只是偶有提及,本文对婺源木材商人进行具体研究,从婺源商人经商的兴衰、木材商人的经营方式和影响三个方面,展现婺源木材商人的形象及其经营脉络,力图深入和细化徽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徽州本土与江南各地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徽州本土走出去的商人为江南地区的发展补充大量的人员和一些徽州本土的物产,而江南各地则为徽州本土提供各种日用必需品。随着抗战的爆发,徽州凭借山川阻隔,置身敌后,成为当时东南战区的大后方,皖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江南地区相继沦陷后,徽州成为孤悬江南的最大国统区,其周边地区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使得原先的良性互动局面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徽州地域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传播分徽州区域内传播和区域外传播两类。前者导致徽州区域内学术文化的整合,徽州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一体化现象;后者是徽州学术文化向其它区域的扩张,并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风貌。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空间传播具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空间的不平衡性、传播强弱程度的时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19.
对徽州古建筑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阐明其结构破坏的特点,分析比较不同古建筑木结构加固修复方法的优缺点,为徽州古建筑木结构不同破坏类型提供适合的加固修复方法提供参考。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的加固修复方法会在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古村落色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理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123-124,130
徽州古村落的色彩表现是特定地域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古村落最为人称到的是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徽州古村落丰富而纯净的色彩,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审美,使古老的徽州村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迷人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