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偶然翻开我的刊稿登记本,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稿件。粗略地估计,我写的稿件有三分之二是农业题材,其中,新闻稿件90%是农业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才是我写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通讯员写稿,要走出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没啥可写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身在基层真没啥可写吗? 鄢陵县只乐乡吕屯村梁国安许多基层通讯员常感到没啥可写,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都是些琐碎事,写也没啥意义。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后来,我注意学习政策,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事跟政策联系起来,就感到有啥可写了。去年8月,我去小营村走亲戚,晚上乘凉时同村民话家常,农民梁林安说:以前总认为打老婆是家庭内部的事,别人没权干涉,听了广播,没想到打老婆也犯法!听过这话,我马上跟当前正进行的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平时想写些稿子,但常感到身处农村没啥可写,有时还埋怨报刊上登载的新鲜事咋不出在我这里。最近看了《新闻爱好者》上的《身在基层真没啥可写吗了》《石振武写自己身边事》等文章,介绍基层通讯员采写稿件的切身体会,给我这个初学写稿者指出了路子。自己开始注意周围的人和事,果真发现许多可写的东西. 我组农民徐富贵,常年骑车游乡用火柴、卫生纸等小货物收换洒瓶,一年收入可观,我详细了解询问后写成稿子,很快被县广播站采用。 1987年8月份,我和本村一青年农民闲谈,得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有的农村通讯员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天地太小,没啥可写。”我觉得,农村通讯员写稿的确有许多困难,坦只要肯吃苦、勤钻研,是能够出成绩的。我自己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去年仅半年多时间,我就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发表了14篇报道,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讯员只要多听、多想、多跑,便大有东西可写。一次我去县城办事,满街人都在议论今天县上开的英模报告会上,本县一位税收同志获全国劳模,说他为收一元钱税在纳税人门口坐等了8个小时,人们发出喷喷的赞叹声。我决心去采访他。那天下着大雨,地里活干不成。我约了另…  相似文献   

5.
我经常利用走村串乡卖瓜贩菜之机,搜集材料,撰写稿件。去年种麦时,我路过齐海乡孙楼村,无意间听一位开小四轮拖拉机的人说:“今年多亏了老孙,要不是他,我的拖拉机得卧家里一季子。”我听后仔细一问,原来老孙是一位修理拖拉机的行家里手,自备修理器械,为本村的运输户修理拖拉机,从不要报酬。我马上写成稿子寄了出去,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这可把我高兴坏了,以后走到哪里,我都注意搜集新发生的一些稀罕事,由于有东西可写,我的上稿  相似文献   

6.
以往,我总认为农村天地小,没有更多的新闻可写,但经过几次采写实践后,我改变了过去的看法。 去年11月初,我到喀拉达拉乡喀拉尕什特村搞社教。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闲谈时说到这  相似文献   

7.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8.
李晶 《大观周刊》2012,(48):263-263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提笔作文时都发愁,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更为突出。如何让学生南“怕”变为“爱”.找出一个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训练方法,这是我一直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许多通讯员,特别是新手,经常为没什么可写而苦恼,如何消除苦恼?我的做法有三: 一、多听。别人交谈时,留心听取可写的东西。他人说出了新观点、新思想,可写言论稿,新人新事可写新闻稿。一次在俱乐部开大会,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家属在谈话中说:“赵富山的爱人,别看人家是后娘,对孩子比亲妈还亲。我们与她住了十来年邻居,她要不说,我们谁也不知她是孩子们的继母……”赵富山和我经常打交道,我也从来不知道他爱人是孩子们的继母。后来我采访了赵富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对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要你留心生活,多长只新闻“眼”,选准角度,巧立新意,还是有新闻可写,有“活鱼”可抓.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写稿,但觉得周围的事都很平常,没啥可写.一次乡领导让我陪一位记者采访,当我们听了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后,那位记者却对壁毯厂石料厂产生兴趣。拿石料厂来说,每天运输车辆达500多车次,采石炮声达600多响,21年内无重大伤亡事故,他从安全生产方面写了一篇很好的稿子.地毯厂虽较平常,但它的产品有一部分销往国  相似文献   

12.
张凤坡 《记者摇篮》2004,(12):62-62
平时经常听基层报道员说,工作平平常常.没什么可写的,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基层那么多报道员每天都在写稿,也都闲不着,怎么能说基层没有东西可写。有位老报人说过,基层报道员的新闻线索是受一定范围的约束,但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关键是报道员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回顾几年来自己从事报道工作的一幕幕情景,如果算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还真是得益于自己处处做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得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坚持业余时间为党报、电台写稿,已整整十个年头了。目前写稿已成为我业余的最大乐趣。然而知道我根底的人,无不有些惊叹。是的,我不但文化低,只上过半年初中,而且是个车间主任,八小时工作制是一定要恪守的,还必须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以,我写稿完全靠业余时间。有人问我业余写稿有什么经验,我说谈不上完整的经验,体会倒有几条: 要有新闻敏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鲜事可以说无处不有,但不一定都成稿上报。作为业余通讯员,又没有时间天天去采访,因此,就要留神听,多观祭,这样就会有东西可写。1984年5月的一天中午,我骑自  相似文献   

14.
对火可不要灭的焦虑一直难以忘记一位同行对我说过的一个情节和当时听后所激起的情感: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的时候,一些记者赶赴灾区采访,路上有人说:火可不要灭,灭了我就白跑了,就没报道可写了。听了,心痛得禁不住猛地咯噔一下!我当时就在火灾现场,作为第一个到达灾区的记者,深知这是场多么恐怖的森林大火呀,犹如洪水般的烈焰所过之处,皆成一片焦土,漠河县城和图强、阿木尔  相似文献   

15.
我从县农业局退休回农村,不适合干重活,家里轻活不多,终日无事干,也怪苦恼的。过去爱写稿,工作忙没时间,退休有时间了,又感到没什么可写。我便与附近熟人联系,多到外村或集镇上跑跑,收集材料。跑跑路,接触许多人,锻炼了身体又写了稿,终日忙忙碌碌,感到很高兴。群众反映,上海产的名  相似文献   

16.
我从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一条经验:通讯员写作的路子是宽广的。只要你视野开阔,细心观察又善于思考,就常有东西可写。我长期从事财贸工作,经常在市公司管理部门办公,看材料、听汇报的机会较多,这对写本行业的业务新闻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九五四年以来,我写的稿件见诸报端的,大量是糖、烟、酒方面的产供销信息,也有少数结合政治宣传的经验报道。但久而久之,我觉察到自己写的东西缺乏新意,题材狭窄,往往“炒冷饭”。我曾为此烦恼了一阵子。  相似文献   

17.
刚开始为报纸写稿,最犯愁的事莫过于抓不到新闻线索了,总感到没啥可写。学会抓新闻线索,是我们通讯员必须跃过的第一道“门坎”。1978年,我当上了团里的业余报道员。开始时,总认为自己生活的天地太小,找不到可写的东西.有  相似文献   

18.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19.
张华这篇文章,实际而辩证地回答了王清平在第二期的点题,很有说服力。不知王清平同志和其他读者以为如何?初搞新闻写作的人,常有没啥事可写的感觉,处在小单位和偏辟小山村的通讯员更以为单位小,地方偏辟,事件少而没啥可写。我刚开始也常有这种想法,通过参加新闻刊院学习和近三年的写作乡:践,我以为小山村也有好新  相似文献   

20.
我长期在基层厂作,调到义丰乡,也已七年有余了。在这种情况下,写稿还要不要深入采访呢?有一篇稿子的写作过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们乡有个陇翅小学,建设得非常美丽,市、区教合评比都获过奖,我曾几次陪人去参观,也听到一些情况。可写了两稿,都未被采用。去年夏天,《盐阜大众报》记者方群同志来我乡,我便特意向他推荐,并陪他一道采访。老方听了教师、村干部介绍,很满意,出了校门,我想大概可以动笔了,但他却说:“再去看看学校原址,走访一些建新校的农民,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