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提要中,四库馆臣指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两种现象:"才者能知"与"知不及才"。考察文学批评史,两种观点分庭抗礼;而考察文学史,论者善作有之,不善作者亦有之,并不能断其是非。而在学科独立的今日,创作与学术已未必合流;今之学者,兼善创作固佳,不善创作亦未必不能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某学者有一个讲话,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凭什么一定是快乐的",《文汇报》予以具体报道。这是条新闻,已过去这么多时日了,本不想说什么,但细想,该学者的观点是很成问题的,加之他的著名学者身份,这一观点将会造成更不好的影  相似文献   

3.
象戏与象棋     
中国象棋有悠久的历史,现在正日益走向世界,已举行多届的世界象棋锦标赛就是证明。“象棋”之称,古已有之,不过,古时所谓“象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象棋。《说苑》一书载雍门子对孟尝君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蔡邕《弹棋赋》有“列象棋,雕华丽”之句。显然,古代所谓“象棋”,指的是弹棋。弹棋是一种古代的游戏。《物原》说“刘向作弹棋”;庾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订《诗经》的说法,得到了汉代学者的认同。唐代的孔颖达首先对此提出质疑。宋代的学者多数认为孔子并没有删订过《诗经》。清代前期的学者注重实证,多数人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清代后期今文经兴起,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删过《诗》,但他们并不同意司马迁的古诗三千之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孔子删《诗》的观点几乎成了定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重新展开,多数学者能够从新的视角观照这一问题,有赞成孔子删《诗》论的,也有反对的。  相似文献   

5.
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根据这一观点得出结论说:“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一般直接起源于官能的味觉性的体验。” (二)“羊人为美”说。这种观点由萧兵同志提出,其核心是“美”取象于图腾巫术扮演仪式。  相似文献   

6.
《后出师表》是研究诸葛亮的重要材料。自清代开始,《后出师表》的真伪成了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针对这一问题分别有正反两种观点。综合20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搜集关于证明《后出师表》真伪的各种依据。针对同一个论争点,学界分别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分别列出不同论争点的正反两种观点,总结陈述并细致分析这些观点。最后根据不同的论争点如《后出师表》的出处问题、感情基调与用语问题、涉及的历史人物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后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有着开阔的民俗视野,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先秦民俗事象,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观点。《庄子》的民俗内容深受其哲学观点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因此,应从民俗学和哲学两个视角对其加以考察和研究,这具有中国民俗史和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了王树森同志《‘乾坤哲学’与治〈易〉方法》(载《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6期)这篇与我商榷文章。根据文中提出的观点,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一、关于“以传代经”《周易》这部书,包括经与传两大部分。在两千多年的《易》学发展过程中,经学家们遵循着传不破经的师承家法,一向把经传看成是一体,直至近代,这种观点才逐渐被打破。当然,现在也还不能说学术界对此看法都完全一致,实际上仍然有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蔡清乃明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易学家,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蔡清认为,《易》是以道义配祸福的经书,不同于术数之书,这是对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实属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10.
《古今韵会举要》是了解切韵音系到早期官话的重要资料。但是近代学者对《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及其作者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书各为一书 ,作者分别是黄公绍和熊忠 ;第二种观点认为两书实为一书 ,作者是黄、熊二人。考察两论当以前者为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赃子>郭注与向注的关系,目前"扬弃说"占绝对优势.为了证明"述而广"义的合法性,扬弃论者从剽窃论者所据史料的可疑性、向郭两注版本的异同、向郭两注文义的异同、向郭其他著作与今本<庄子注>的对比、前人对向郭两注的态度等五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是如果认真检讨一下,其论证、论据都是应当再作进一步斟酌的.郭象是否属盗窃关键在思想,在对向秀的哲学思想作出正确评价前,"向郭之争"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12.
“陵阳”究系何方 ?宋洪兴祖注 :在“前汉丹阳郡”。后世学者多承此说。而当今学者多持否定态度 ,认为“屈原行踪未必至此。”但是 ,若以江神神话为线索 ,就会发现 ,江神 (大波之神 )陵阳国侯 (阳侯 )就是江神奇相 ,也就是奇相所身兼的湘君。可见 ,江湘之神奇相的别名“陵阳国侯”(阳侯 )之居不在安徽陵阳山 ,而在湖南湘山。因此 ,先秦陵阳 ,就是后世岳阳。  相似文献   

13.
湘水女神、汉水女神本不是一路神仙。包括楚辞在内的相关文学创作,用典精妙,当不存异议。然而,有当代学者认为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改汉水女神为湘夫人,近来又有学者撰文认同此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湘水女神出处较清楚,汉水女神有待进一步考证。而真正把两路神仙拉到一起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而不是屈原的《九歌》。  相似文献   

14.
象刑本身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对它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及其作用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在肯定象刑存在的基础上,从象刑的适用对象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它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起源上的关系,从而推出象刑为大夫违礼行为的一种制裁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之际,对朱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整理是很有意义的。朱湘研究可分为从20世纪30年代肇始的"同仁研究"、从50年代发端的"史家研究"和从70年代喷发的"学人研究"三种形态,虽各有特色、各有突破,但从整体上看七十多年的朱湘研究依然是不成规模、不成系统和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又有因屈赋中多见巫现之风,便有以此界定南方文化是以屈赋为代表的巫文化。细研其成果,对以上两个界定颇有疑议。故通过实考屈赋,查阅文史,在深入了解楚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兮”字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南北文化划分的标准以及南方文化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巫文化”。  相似文献   

18.
湘、鄂、渝、黔边区史前人类居住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不断被发现,专家、学者们都认为此时该地区的土著居民已经处于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状态,这些旧石器时期文化和新石器时期文化就是该地区最原始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湘鄂渝黔边区的传统文化有多元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昔文士羁旅,多作行旅赋,经途草泽之际,或欣于山水之美,或怵慑羁役行难,途中之所见、所闻、所感,往往映射内心情志与理想。屈原一生三度遭遇放逐,足迹经湘江,越洞庭,渡沅水,彷徨山泽,无所告诉,因而写下《离骚》《涉江》《哀郢》《抽思》《远游》等诸多纪行之作,文采斐丽,寓意愤然,自汉代刘向继作《远游赋》之后,启示骚体纪行赋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典籍,虽历经注家董理校诂,仍存在不少疑义。这里择取襄公一朝有关条目,广参诸家故训,释疑辩难,详加阐发,以求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