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不会与他人相处、不会合作,很难融入社会。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也缺少和同龄人分享协作的经验。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会他们学会分享呢?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选择恰当的游戏,在"玩"中开展合作学习高尔基曾经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低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分享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它保证了个人与他人的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和享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带给人们的各种条件,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儿童学会分享,是足以让儿童受益一生的教育。但是现今,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分享父母的爱,也很少有与自己同龄的小伙伴,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属于一个人,很难有自发的分享意识。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要创造出让自己感动的人。"令人忧虑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凡事只以自我为中心,眼中缺少感动,心中没有他人,冷漠占据了他们幼稚的心灵,因而学习缺少动力、生活缺少生气、班级缺少凝聚力。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保持良知与天性。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采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珍惜生活,知晓感恩报恩,明确责任,敢于担当等几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分享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教会儿童学会分享,是儿童足以受益一生的教育。然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分享父母的爱,也很少有与自己同龄的小伙伴,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自发的分享意识。《林哈德和葛笃德》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名著,其中,女主人公葛笃德独特的分享教育方法显示了作为母亲所具有的教育智慧。她的分享教育方法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同时也给予了当今家庭教育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多元化,上网、影视、娱乐等流行休闲方式开始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占主要位置,"减负"后,他们自主支配的时间明显多了,但是课余生活形式单一,仍以学习为主,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伴间的互动.于是笔者产生了调查研究民工子弟上网的实际需求的愿望,现在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与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和发展性团体辅导[1].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过团体活动体验、探索、反思和分享,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活动仅仅是手段,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新奇刺激的活动,若要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还必须通过讨论分享.分享让学生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和发现.只有情感体验充分,讨论分享深刻,才能有效地将课上的感悟迁移到课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很多教师设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学生也热热闹闹地参与了活动,但活动完之后却草草收场,由教师自己总结发言.我曾专门向一些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了解分享环节的操作经历,大多数教师表示活动过后学生个个低头不愿分享,这让他们很无奈,为了让课堂顺利继续下去,只好自己总结.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心理课失去了"心理味",变成一盘"活动"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7.
李艳莉 《辅导员》2013,(36):16-17
"老师,我可以把获得的奖品分享给我们组的同学吗?"忽闪着大眼睛的小禹举手向我征询意见。"你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随着我的话音,课堂上出现了组内同学共同分享糖果的一幕。看着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在小组代表的带领下愉快地进行着糖果分享,看着孩子们拿着糖果真诚给予他人、获得糖果的同学由衷地感谢他人的场面,我欣慰地笑了。"你为什么想到要将自己的奖品分享给  相似文献   

8.
分享学习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受学习带来的欢乐、幸福、价值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积极投入,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有智慧地进行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分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快乐学习方式.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共同分享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下面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偶然的时间我拜读了一本美国教育类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到其中一篇《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的文章后,我心中那根弦被狠狠的拨动了。回首从教十年,在学生群体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以穿奇装异服为美;以公开早恋为荣;以视分数为粪土为傲;以欺负、侮辱、中伤别人为乐。他们缺少感恩意识,缺少合作观念,缺少为他人着想的心,缺少尊敬师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迅速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越发需要人们相互配合,共同合作。为此,就合作学习,共同发展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意义,我也来谈一谈合作。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成人的呵护中长大的,不是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中成长,他们往往缺少现代社会中经常需要的合作、沟通能力,甚至缺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表现出自私、不合群、占有欲强。因此,作为教师,我给他们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在不断地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  相似文献   

11.
李艳莉 《辅导员》2013,(24):16-17
<正>"老师,我可以把获得的奖品分享给我们组的同学吗?"忽闪着大眼睛的小禹举手向我征询意见。"你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随着我的话音,课堂上出现了组内同学共同分享糖果的一幕。看着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在小组代表的带领下愉快地进行着糖果分享,看着孩子们拿着糖果真诚给予他人、获得糖果的同学由衷地感谢他人的场面,我欣慰地笑了。"你为什么想到要将自己的奖品分享给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分享的快乐》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并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帮助,而与他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来展开。教学目标:1.体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自我满足的感受。培养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2.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教学流程:活动一:我们班的“分享日”,享受快乐师:(过渡)今天是个特…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城镇小学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缺乏同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体验和锻炼,大都不懂得分享和沟通,缺少合作意识,他们自私任性、占有欲强,特别是责任意识非常的薄弱。所以,学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研究。责任,就其本意而言,是指个体对自身分内事务的体验及由此引发的相应社会行为,它是社会成员乃至人类群体之间关系形态生成与维系的重要前提。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相似文献   

14.
缺少兄弟姐妹的孩子难免会觉得孤单,一种依照孩子本人样貌制作的"仿真娃娃玩偶"一经推出市场,就引起了孩子们的追捧,在很多大城市可谓商机无限.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助推幼儿深入游戏。一、查找"火灾"频繁的根源孩子们的这个自发游戏实质是与人分享他们的创造成果。从简单的奔跑发展到形成一定的游戏情节,这是幼儿创造性的进一步表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让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可以说,孩子们的快乐基于分享,基于创造,也基于帮助他人获得的成就感。但由于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几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试验,已经初见成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作法写出来,与大家切磋.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很少往来,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孩子如果缺少玩伴,就会变得漠然无情,自私自利.他们如果置身于"闭门自守"的家庭,就会形成与社会不和谐的人格,他们可能难以适应未来开放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敢于把信任、友爱和关心给他人:打开自己的门户,以自己的真诚、友善接纳别人,建立一个开放、和谐的人际环境,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渐渐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几代入围着"小太阳"转,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处处呵护,接触的都是家庭的成员,缺少兄弟姐妹式的交往,没有和同龄伙伴共同合作的经历,容易产生诸如自我为中心、依赖别人、自私懦弱、不合群等个性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中要求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也不能"包打天下",只有与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才能赢得发展.交往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必需的素养,为此在幼儿园进行交往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的关心多了,对他人的爱心少了,似乎"集体荣誉感"这个名词离他们也越来越远了。新世纪摆在人们面前的挑战,既有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有经济发展的挑战,更有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合作的,是无法适应社会的。为此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美的发现"是冀教版七册教材第一单元的"阅读链接",是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美的发现"而编排.开头以罗丹的名言引入,提示了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了本单元有关一些写美景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表达美.这部分教材有2个"链接点"--"分享他人的发现","我眼睛里的美景"."分享他人的发现"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去发现美,一方面提示了活动的方法--搜集图片或音乐、阅读有关写美景的书籍等.一方面提示了有关的表达美的方法--图文的形式或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等."我眼睛里的美景"则提示学生到生活中、到自己的身边去发现美,表现美,并提示了发现美的方法--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拍摄下美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