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阐述了肖洛霍夫文学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反对虚假地表现生活,反对粉饰现实的信念。认为这种信念来自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来自托尔斯泰的创作典范。肖洛霍夫从走上文学道路之初,就遵循着托尔斯泰的教诲,正视现实,直面人生。在肖洛霍夫的创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托尔斯泰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小说《静静的顿河》明显地表现出他对经典作家的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史诗《战争与和平》,对此欧洲的一些文学评论家已觉察到肖洛霍夫的小说艺术同托尔斯泰艺术成就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松 《现代语文》2009,(11):106-108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非理性的梦呓文字建立在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基础上,对人性的异化和采用荒诞的神话变形正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表面上看卡夫卡的文风怪异,实际上,是他对生活的怪异感受(内容)生发成艺术的怪异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让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走进他的小说,这也许是我们有效地理解和破译其小说《变形记》内涵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3.
胡宏宏  潘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61-62,180
英国作家王尔德是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艺术优于生活,要用艺术改造生活,用唯美的艺术来创造唯美的生活,但是在他作品的结尾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悲观绝望的心理表现出来。从分析一些王尔德著名的小说、戏剧和童话入手,探讨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心理以及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艺术视野、审美思想、题材和风格都迥异于其他作家。废名的艺术领域较为广阔,有诗、小说、散文和诗歌理论等,而以小说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城市知识分子为题材,另一类则表现乡村恬静生活、平凡人事;其中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小说最能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的转变表现为:由政治型向社会型的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型向多样的审美型变化,由基本模式型向独立创造型的变化,由艺术方法的单一型向艺术方法的多元型的变化.小说主题的多向发展,使小说的表现范围明显地扩大了。伤痕、反思、改革、道德、历史、风俗、自然等等主题的交替出现,多向的主题联系着社会问题与社会内容,这是新时期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用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李铁属于“新生代”实力派作家。他不仅成功地表现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更使生活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这就是对悖论层面的介入。悖论在文本中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时代与个体因素的相悖,愿望与结果的相反,感觉和现实的相对。作家以悖论独具的本质——无解——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又赋予生活以意义。其根源在于作家博大的同情心、深刻的思想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小说也由此“具有了令人生畏和令人深思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单纯、便捷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长篇小说作家不能不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达到他塑造人物、评价生活的目的。运用诗词、联语到小说里去,便是这些手段里的一种。在小说里写进一些诗词、联语,不仅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传统,而且也是文学作  相似文献   

9.
李春平的官场小说与"权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陕军"的新生代中,李春平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一系列作品使他在全国文坛声名日隆.新作长篇小说<步步高>着重表现了执政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这一主题,出色地塑造了一位富有执政智慧的现代领导者形象,而小说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首先提出了"权力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各个角度和层面的艺术表现.这部小说似已引发了新一轮的官场小说热.  相似文献   

10.
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指十年浩劫前他创作的小说,主要艺术征是撷取平凡的生活片断,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力求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注意人物性格的立体化和流动性;以淡色点染西南边疆的风景画风俗画。尤其是通过凡人小事,以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审美意识,已成为徐怀中前后期小说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徐Xu的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不同时期的人生哲理体验。纵观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历程,可从其个人遭际,复杂性格三方面透视其作品的“内向性”。徐Xu是一个爱国作家,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将一颗企羡于真,善,美的痴心沉醉于艺术,爱及宗教,一生漂泊的灵魂终得安身之所。  相似文献   

12.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无声戏》与《十二楼》两部短篇小说集得以在清初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李渔借鉴市井的表达方式,又在小说中适度流露文人的情趣,使小说语言在整体上具有了“俗而不俗”的特点。从文学史角度着眼,李渔的创作固然是推动了白话小说的“雅化”进程,但由于李渔具有有意模仿市井语言的倾向,李渔小说又显然表明在文学演进中并不存在绝对单向的“雅化”或“俗化”,二者往往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6.
李贺是中唐时代一位独特的诗人。家世的衰微、时代的局限,身体的赢弱,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击个粉碎,所有这些促使他开始对人生、命运、死亡进行思索。他的“鬼诗”寄寓了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在艺术上,“转益多师”,注重人物心灵,朦胧晦暗的意象,以及超常的想象与幻想,形成一种幽峭冷艳、荒诞虚幻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7.
高建群是新时期以来我国西部涌现出的一位重要作家.独特的经历,赋予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他以新疆伊犁"白房子"边防军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成为传奇故事诗性写作文本的同时,还拥有了独特的边关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19.
“冰”与“火”这两个意象指代的是毕飞宇创作的两面性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正是这种冷静与激情的二元创作模式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毕飞宇既不断自我重复又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也展现了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民国"黑幕"派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近代社会生活条件、思想文化潮流,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作家的文学志趣与创作追求,读者层面及商界、出版界炒作诸因素皆发生作用.陆士谔的<政界之黑幕>与其社会小说的宗旨一致,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平之气与挽救颓丧世风的"救世"之苦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