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敦煌佛教的发展在历史上达到了鼎盛阶段.除了凿窟、建寺和度僧等兴佛措施外,佛经抄写也达到了空前规模.本文主要从甘藏佛经抄写题记和其他历史资料入手,分析了这批藏经的抄写年代.  相似文献   

2.
卢舍那示现三重本末成道——莫高窟第36窟三幅说法图新解梁尉英第36窟位于莫高窟中区第一层,实际上就是第35窟的前室。第35窟是唐窟,经西夏重修,第36窟是五代所重修。①敦煌遗书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了五代重修第36窟事,此次重修的功德主是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P.2991<报恩吉祥之窟记>所记僧镇国建"报恩吉祥窟"功德窟,结合写本所记洞窟基本信息,如洞窟的"报恩"思想、主尊彩塑一铺"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像"、彩塑所在洞窟空间建筑"当阳"考辨,最终确认莫高窟第234窟极有可能即是此"报恩吉祥窟".  相似文献   

4.
本文推论《贤愚经》集成于公元435年之前,由此分析莫高窟第275窟是此间《贤愚经》自高昌传往凉州途经敦煌时所凿。  相似文献   

5.
敦煌遗书莫高窟岁首燃灯文辑识马德序《正月十五日窟上供养》及有关问题唐、宋时代,敦煌地方每年正月十五、腊八等节日固定在莫高窟举行遍窟燃灯活动。莫高窟192窟主室东壁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书《发愿功德文》有云:“又年岁至正月十五日、□七日、腊八日悉就...  相似文献   

6.
关于莫高窟第454窟的营建年代和始建窟主,学界历经多年热议,仍难达成一致看法。总体来看,先后有曹延恭夫妇功德窟、曹元深功德窟和曹元德功德窟之说,近些年来,似又回归曹延恭夫妇功德窟之说。文章通过讨论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东起前三身供养人的排序关系,以及甬道的重层供养人现象等,认为霍熙亮和马德两位先生主张的第454窟为曹元深功德窟的看法更接近实情,即第454窟是节度使曹元深于940—942年间始建,时隔30余年,其子节度使曹延恭与夫人慕容氏又重修此窟。  相似文献   

7.
曹元德功德窟考王惠民曹元德为曹议金(914~935年任归义军节度使)之子,在执政之前,曹议金就予以重权,让其参与政务,有"节度副使"之职、"司空"之位(参P4978号《儿郎伟》、P2704号《曹议金回向疏》等)。榆林窟第16窟建于曹议金之时,后室甬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吐鲁番博物馆藏《贞元六年造窟功德记》为中心,首先重新拟定碑名、录文并分别不同时期的题刻次第;其次,结合碑记与现存石窟寺遗址情况,探讨高昌地面佛寺与石窟寺在功能层面的关联。最后,将柏孜克里克前回鹘时代的洞窟遗迹与相关碑记、文书提供的窟院线索整合分析,尝试探讨唐西州时期宁戎窟寺的寺院营造与布局情况。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76窟是北宋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型洞窟。此窟东壁有《八塔变相》,现仅存第一、三、五、七四塔(余四塔已自然毁坏)。现将这四塔的内容考释于下。一、释迦牟尼降生大塔释迦牟尼降生大塔,为《八塔变相》中的第一塔变,该画在此窟东壁南段最南侧的上部,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此塔由砖砌而成,分为基座、塔身和塔顶装饰(如轮相、露盤等)。塔座为金刚座形,塔身作覆钵式;塔的两侧,菩萨乘飞腾的大角羊,羊的后足踩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第156窟是敦煌石窟代表窟之一,是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是吐蕃之后莫高窟洞窟营建新的里程碑式洞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其营建年代和洞窟功德主,根据窟内供养人题记和《莫高窟记》,学界有不同观点,传统认为洞窟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六年,其中前室和甬道是由张淮深续修完成。也有大中十二年完成说。经仔细梳理归义军相关史实,重新省思题记题写的习惯,可以肯定张淮深没有参与该窟的营建工程,实由张议潮主持下完成,时间当在大中五年至大中十年间。  相似文献   

11.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12.
东晋慧远墓塔采古印度覆钵式结构,用庐山所产圆石垒砌而成,如荔枝之形,虽源于异域,而富有地方特色。慧远荔枝塔自东晋始建以来,代有文献为可征。明清以来,东林寺衰微,慧远塔院渐圮。1920年,常盘大定在庐山考察,发现慧远塔,并将其介绍给国际学界。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世界中龙是佛法的守护神,因而在佛教艺术造像中,它是作为佛法的守护神而塑造的,是必不可少的造像内容之一。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的龙纹是作为佛法的守护神而塑造的,其特点是突出托塔的职责,刻画工整,写实,风格属于五代时期的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存有一座千年的辽代祖州“石房子”,它由7块巨石造成。经实地考察和认真测量,一块顶盖巨石的重量约达32吨。“石房子”位于原祖州城内的山腰台址上,是辽太祖天皇帝庙。笔者就“石房子”的现状、构造、用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五峰山东魏一百三十四人造像碑座自清代就被发现和著录,但至今研究甚少.该碑座题记所列像主、维那等职,反映了北朝时期泰山地区民间的邑义造像组织结构及其活动特点.根据其它地区同时代佛教石刻造像分析,该造像碑原佚造像的主要特征为舟形背光上刻飞天拱卫宝塔的佛与菩萨造像组合.该碑座之僧图体现的是罗睺罗奉献释迦欢喜丸情节.  相似文献   

16.
郇庄砖塔,又称郇庄白塔,坐落在甘肃省徽县栗川乡郇庄白塔寺,它是陇南仅存的两处宋代建筑之一。此塔系多层叠涩檐承托平座、斗拱楼阁式砖砌半空心塔。塔基平面八边形,通高30米。砖塔庄重古朴、简约挺拔,建筑风格与陇东华池建于北宋元符二年的砖塔相似。郇庄砖塔对研究宋代佛塔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巴林左旗盖家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为便携式类佛龛造像。佛板内容关联北朝以来数百年造像史,还多有牵涉印度造像艺术,反映了基层民众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不同于寻常所见具有官方性质的辽代佛教造像,有助于深化认识辽代佛教物质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佛教石刻的区域分布可以反映佛教信仰行为和佛教活动强弱的地区差异。大体说来,在唐人,北方重视造像、造塔、造经等实践行为,南方则逊色许多。唐前期石刻数量多,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两个次中心,有两个分布带和一个次分布带;唐后期石刻数量减少,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一个分布带,而且南北方差异缩小,总体上北方趋向衰落,南方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高僧和其他书法家以佛教经典文化作为书法书写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书写佛经作功德、作供养。修心养身,净化心灵。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同时。书法艺术也弘扬了佛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对飞英塔佛教造像的形式变化、人物形态刻划、服饰特征、艺术手法的分析 ,可以说明飞英塔佛像雕刻的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