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您喜欢荷花吗?每当盛夏,朵朵荷花在人而圆的绿叶衬托之下浮在水面上,显得轻盈娇媚,十分惹人喜爱。荷花也叫莲花,很久以来人们称莲花为“花中君子”,这是不是因为有了宋代学者周敦颐写的那篇短文《爱莲说》,莲花才有了“君子”这一雅号的?  相似文献   

2.
偶说莲藕     
陈华艺 《语文新圃》2009,(11):11-11
周敦颐有一篇收入初中语文书的短文叫《爱莲说》,说莲“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使莲与寒梅、翠竹一般,成了高风亮节的象征,为万世所唱。其实i他老先生所颂扬的当仅仅只是莲花,对于莲藕则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爱莲说》一文的教学,由地方摩崖石刻田野考察入手,探讨周敦颐《爱莲说》创作时间与地点。进而讨论《爱莲说》的作品主题:不是莲花与牡丹,而是莲花与菊花;不是富贵与廉洁,而是出仕与退隐。现代教育当以求真为首要前提,引导学生通过实物考察、文本分析、学术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4.
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他特别喜欢中国古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设想宋儒理学家周敦颐,在其代表作《爱莲说》中构筑了他一心向往的“纯粹至善”的审美境界,以清雅香净,不受污染的莲花为喻,象征君子美德,抒发其恬淡高尚、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爱莲说》也因其成为千古流传的美文,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如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主旨探南通市三中陆精康理学开山周敦颐的《爱莲说》向为选家所看重。其主旨,“教参”之说颇具代表性:作者借赞美莲花,表现了一种高洁志趣。至于这种“高洁志趣”的具体内涵,“教参”及诸多赏析文章却讳莫如深。笔者认为,《爱莲说》寄寓的内在思想,是值得...  相似文献   

7.
陈冬梅 《师道》2014,(6):20-21
对比,是作家描摹事物传达情思的重要的创作方法,周敦颐《爱莲说》通过菊花与莲花的正比、牡丹与莲花的反比突出莲花高洁,宗璞《紫藤萝瀑布》描绘了“我”驻足观赏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瀑布后原先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的鲜明变化,  相似文献   

8.
我最爱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着周敦颐的《爱莲说》,我对莲花的敬仰之情不禁又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9.
荷花不仅美得叫人痴迷,叫人陶醉,由于“出淤泥而不染”,更成为一种高雅的象征,圣洁的化身。这犹以白莲花为最。自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问世后,人们都熟知那句隽语:“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为什么莲花会出于淤泥而不染上一星半点淤泥呢?千古以来这都是一个谜。直到不久之前.德国植物学家威廉·巴特勒博士才发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  相似文献   

10.
郭长征 《成才之路》2013,(19):80-81
北宋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展示中心的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莲花的喜爱之情。舞蹈剧目《爱莲说》的编导赵小刚就是  相似文献   

11.
被收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古文《爱莲说》,虽只有寥寥一百一十九字,却极富情致,是传世的散文名篇。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非常喜爱莲花。四十五岁卜居庐山时,特地选择莲花峰下生长有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1016—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宋明理学的先驱,后世理学大师几乎全出其门下,程颢、程颐是其嫡传弟子,大儒朱熹也搭得上关系:朱熹是李侗的学生,李侗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所以从师承学缘上说,朱熹该是周敦颐的五传弟子。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院是他晚年著书、讲学之地,故世称濂溪先生。当然,同学们了解周敦颐,大多不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而是他的古文名篇《爱莲说》。莲花也叫荷花,各地也有称芙蓉、芙蕖的,是我国名贵花卉,在神州百花园中其地位仅次国花牡丹,与梅、兰、菊齐肩合为四君子。自《…  相似文献   

13.
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出自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志向高远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今湖南道县人(公元1017年—1073年),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掘赋》《爱莲说》等。《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地方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一、解题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塘荷韵》. (师板书“荷”.) 师:荷花大家太熟悉了吧? (生点头,微笑.) 师:美丽的夏日之花,一到夏天,我们学校就被荷花所围绕,荷花朵朵,荷香脉脉.荷还有另外的名字,大家知道吗? 生:莲. 师:对,莲,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为散文名篇,其创作时地尚有争论,究其原因主要由度正《周敦颐年谱》中所载嘉祜八年“正月”、“五月”形近易讹所致。据宋刻本《濂溪集》所载,周敦颐当于嘉祜八年五月七日刻《游罗崖诗》于雩都善山罗崖,五月十五日刻《爱莲说》于同一地点。此即《爱莲说》第一次正式发表之时地。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启蒙》2023,(Z2):72-73
<正>周敦颐在千古名篇《爱莲说》中描绘了莲花的一个特质,即“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尽管莲花从淤泥之中长出来,自身却没有沾染污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揭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秘密。芽鳞“保护盾”莲花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种子萌发、藕茎生长和开花等阶段。莲花的种子通常会沉入底泥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在萌发的过程中,种子会发出根,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芙蕖》一文,对“芙蕖”一词解释为:“芙蕖,就是荷花,又名莲花,芙蓉.”释“芙蕖”为“荷花”,似乎不妥.理由有三点:一是不符合作者李渔的原意.李渔在文中谈到自己喜爱芙蕖的理由时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茂叔”即周敦颐,他的《爱莲说》,备述自己对莲的喜爱,尤其是对莲藕“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赞美.李渔先生说自己“非故效颦于茂叔”,一个“故”字说明他确与茂叔的喜爱——爱莲有相同之处.爱莲当然也包括了叶、花、子、地下茎(藕).如果把“芙蕖”仅仅理解为花,显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吴怿 《现代语文》2005,(9):29-30
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人品高尚,学问高深,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互为表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名廉表志,爱莲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他爱莲,更爱廉,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爱廉思想,<爱莲说>是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19.
《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借物咏志的名篇,它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做到言简而多姿,文短而曲折。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旨》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诀也。”绘画不喜平,为文何尝不如此,周敦颐深明此旨,他的《爱莲说》的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一一条线索贯全篇本文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一个艺术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竟出现了七次。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爱莲花的。历代文人笔下的莲花更是千娇百媚,像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你是否知道,已经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澳门,也与莲花存有着扯不断的情丝。澳门原是一个岛,与大陆并不连接。她分为三部分: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就像一朵莲花的三个花瓣伸向大海,可惜缺一枝莲花的叶茎。没想到天作地合,由于海潮的作用,居然在澳门与大陆之间冲出一条长长的沙堤,加上后来的人工填海造地,南海中的这朵美丽莲花竟然有了一枝长茎与大陆相连,因此澳门古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