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琦 《文教资料》2009,(6):29-30,238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5.
陈晓娟 《文教资料》2008,(23):45-47
<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歌德一生经历丰富,他把自己很多想法和理想赋予浮士德.解读<浮士德>,要了解歌德的所处的时代和其经历.  相似文献   

6.
唐彬 《文教资料》2008,(19):40-41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不堪和战争时期人际关系极度异化的困境.本文认为,"荒诞"与"异化"是梅勒在该小说中最集中表现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荒诞"和"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中的主题进行探析.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萨特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对梅勒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探究<裸者与死者>中"荒诞"这一主题.第三章重点从官兵关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小说中人际关系之异化的主题.最后一章根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走出"荒诞"与"异化"的困境之路.本文认为,行动是走出"荒诞"的唯一出路,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才是防止人际关系被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邱瑞洁 《文教资料》2008,(29):61-62
顾长卫说,<立春>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励志的故事,但是解读<立春>,却是讲述了追求梦想而梦想破灭的悲剧与救赎,有人在悲剧中毁灭,有人在悲剧中重生,从而展开了对人生悲剧的救赎之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被孙悟空"棒杀",唐僧责怪孙悟宅无故伤人,"无心向善",而实际上孙悟空一心保护师父,忠贞不二.帅徒二人围绕"向善"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向善"是唐僧师徒二人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文本意义表达的着力点.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向善"的策略可谓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0.
<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同是唐传奇中的叙梦小说,它们都通过"梦如人生"的构思表达"人生如梦"的思想,但由于二者在叙事方法上的不同,使其题旨与韵味呈现出差异.<枕中记>旨在劝诫,表现人生短暂易逝,应把握现在的拥有;<南柯太守传>更多感慨,表现人生的空幻虚无,要息心养性.  相似文献   

11.
孙悟空何许人也?早在元代,有一出杂剧叫<齐天大圣>,这时的"老孙"有了"齐天大圣"的名字.元末明初,在说书人的话本中,这猴子被称为"孙行者".  相似文献   

12.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弗洛斯特的诗歌名篇<未选之路>题目选择可谓独具匠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该诗中诗人明明选择了人迹军至之路,但题目却定为"未选之路".诗人之所以这样选择题目,一方面是在强调"未选之路"的存在,与此同时影射出那条"所选之路",实则暗示读者在人生之路上,两条路的重要性实际上是相差无几的,没有必要为"未选之路"而遗憾.事实上,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即使这种选择会造成人生经历的差别,人们最终都会在一点相遇,即死亡--永恒.  相似文献   

14.
郭紫阳 《初中生》2008,(13):50-51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精神的食粮、快乐的殿堂! 我爱书籍,尤其是一些中外名著.走近<水浒传>,我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走近<西游记>,我领略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走近<骆驼祥子>,我了解到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走近<名人传>,我明白了顽强奋斗的人生真谛;走近……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的文学论坛上,池莉的名字是与"新写实小说"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状况的形成和她的<烦恼人生>的多次获奖,与<太阳出世><不谈爱情>被人并称为人生三部曲而得到公众瞩目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案例描述 浙江省金华市八中一位教师在"5522名师工程"结业典礼上,向全省政治教师开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堂教学模仿浙江电视台<人生AB剧>的形式,以高考状元顾小亮的人生之路为线索.跌宕起伏的剧情让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与主人公一起面临一次又一次的两难抉择.扣人心弦的剧情,激烈的争论,精彩的点评,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人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领域的业内人士看来,未来25年,互联网将进入的新时代——场景时代。这个时代是建立在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这五大原力之上的整合式体验——它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服务,还可以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私人助理"。在歌德的巨著《浮士德》里,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约定:梅菲斯特作为浮士德的仆人,会满足他生前一切愿望,到浮士德死后,梅菲斯特可以得到浮士德的灵魂。浮士德开始了他的世俗追  相似文献   

20.
今天,<云海翻腾孙悟空>马上就要开播了,我看过它的"下集预告",本集绝对精彩! 等待着倒计时:十、九、八、七……一,啊!<云海翻腾孙悟空>开播了!突然,眼睛一眨,"老母鸡成了大肥鸭",孙悟空变成了特级教师英语辅导.又是妈妈干的好事!每当这时候,妈妈总是借故与我争看电视,怕我泡在电视里影响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