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言阅读训练一则周纯智,李玲玲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②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③,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  相似文献   

2.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其实这是误解。恰恰相反,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我们不妨看看《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见《论语·公冶长第五》。)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译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通译》。)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正>【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译文】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对弟子们说:"你们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大陆版《辞源》在解释“重”时,将其作为义项“庄重,端重”的例句;台湾版《辞源》则将其作为义项“不轻率谓之重”的例句。这么一来,“君子不重”之“重”就有了两种解释,究竟是“庄重、端重”,还是“不轻率”呢?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宋·邢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  相似文献   

5.
季文子是鲁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桓政治的始作俑者。政客多诡计,他自然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但这却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男人。季文子就是《论语》中那个凡事"三思而后行"的男人。历史告诉每一个人,耐得住寂寞的人,更容易成功。在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独领鲁国风骚  相似文献   

6.
明代学者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三不知”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用“三不知”指事事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何意@周亦婷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8.
潘明云 《语文知识》2000,(11):10-11
“君”的本义指君主,后用作对人的尊称;“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但下面所述的“君”与“君子”却颇为特殊,它们不是指代人,而是指代动物、植物和器物。一、指代动物的“君”与“君子”老虎被称为“封使君”。《太平御览·述异记》:“汉宣城太守封邵,一日忽化虎,食郡民……时人语日:‘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后来诗文中遂以“封使群”为虎的代称。老虎又被称作  相似文献   

9.
周路兵 《语文知识》2006,(10):48-48,F00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5题。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候。  相似文献   

10.
高一课本《师说》“君子不齿”中的“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此有补充说明的必要。“齿”,《辞海》释:“④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孔颖达疏:齿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齿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为齿.”《辞海》释“不齿”:“②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 ’《诗·鄘风·蝃(?)  相似文献   

11.
“三不知”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令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令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自始至终完全不知。《红楼梦》五十五回: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题。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  相似文献   

13.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报》载,“三思而行”最初意含贬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表扬季文子行事谨慎,相反是批评他的优柔寡断。孔子真正赞扬的方式是:“再,斯可矣。”  相似文献   

15.
《管锥编》(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79年版 ,责任编辑周振甫 )第 10 0页引《诗·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牛羊下来———牛羊下括。”按 ,“牛羊”当作“羊牛”。《郑笺》 :“鸡之将栖 ,日则夕矣 ,羊牛从下牧场而来。”朱熹《诗集传》 :“日夕则羊先归而牛次之。”小字本“羊牛”误倒置作“牛羊”。《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 :“按 ,倒者误也。二章经文别本亦或倒 ,但唐石经以下至毛本皆不误。凡各本皆不误 ,唯别本乃误者也———因经注本及注疏本固未尝误 ,不烦正也。”第 191页引《诗·卫风·氓》 :“女也不爽 ,士二其行。”按 ,“二…  相似文献   

16.
李颖 《初中生》2018,(17):44-46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张十八访宿见赠》《酬张十八病中寄诗》《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闺意献张水部》,这些诗题里面的“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张员外”“张水部”,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张籍.  相似文献   

17.
[原文] 卫献公自夷仪①使与宁喜②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③闻之,曰:“呜呼!《诗》④所谓‘我躬⑤不说⑥,遑⑦恤⑧我后’者,宁子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⑨也,思其复⑩也。《书》⑾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⑿曰:‘夙夜⒀匪⒁解⒂,以事⒃-人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⒅棋,其何以免⒆乎?弈者举棋  相似文献   

18.
一、选项中的一处别宇第12小题A选项的第二个例句将“磬”误写成“磐”。原句如下: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该句出自原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新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苏轼的《石钟山记》。查阅有关工具书,对“磬”、“磐”的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漫话悯农诗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清代诗人郑板桥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早在《诗经》中就有《七月》、《硕鼠》、《  相似文献   

20.
1.《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A.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B.重视教化使人向善C.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D.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