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看客 《青年记者》2006,(3):63-63
就在3年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将“唯一”改为“惟一”、“唯独”改为“惟独”、“唯有”改为“惟有”、“唯恐”改为“惟恐”,“想象”改为“想像”、“纪录片”改为“记录片”、“座位”改为“坐位”、“座次”改为“坐次”、“发飙”改为“发标”……让人们莫名其妙,很多人感觉不好理解其更改用法的原因,这与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所学的用法不同。但在2005年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又恢复了原来的词形,由于有关方面未对2005版《现汉》的这些改动作宣传,很多字工作还不知道,一直在别扭地用着“惟一”、“想像”等新词。  相似文献   

2.
一句六改     
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次,他去南禅寺游览,面对风轻天高、寒蝉凄切的秋色,深深怀念远在异地的好友裴仲谋,于是,做了首抒怀的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为:“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完反复吟诵,觉得第四句差点劲,思索之后,提笔把“抱”字改为“占”字。再度推敲,仍然不满意,就不断地修改,陆续改为“在”、  相似文献   

3.
1、在我将近七十岁时,我才放下斧头享受退休度晚年。(1984、3、24《常州日报》《我真想跨过二○○○年》) 动词“享受”与受事宾语“退休”在意义上不相合,应将“享受退休度晚年”改为“享受退休待遇,安度晚年”。 2、也许,劳累了一天的父老乡亲,正躺在床上安享着宁静的生活……您的战士甘愿吃尽天下苦!  相似文献   

4.
要使评论有“动感”,就要善于运用动词。放几个动词进评论!动词一“动”,满篇皆活。 时下不少报刊及新闻媒体已注重在评论中活用动词,如: 一日“形象嵌入式”。如《仰不负党,俯不愧民》,两句短语嵌入四个动词“仰”、“负”、“俯”、“愧”,言简意赅,较好地刻画出行为主体的“上下观”、“赤诚心”;《李登辉把国民党拖向何处?》,一个“拖”字,活画出国民党的臃状和李登辉的蠢举;《莫让死者卷走绿地》中的“卷”,既有对行为的愤慨,又有对绿地的痛惜;《禁赌需要“拖、拉、劝”》,三个动词,三种招数,再精炼不过的形象化概…  相似文献   

5.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7.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  相似文献   

9.
古人写诗作文,讲究推敲词语。曹雪芹写《红楼梦》,曾下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功夫。宋诗《船泊瓜州》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容斋续笔》说,作者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上,费过不少斟酌:“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后又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此十许字,始定为‘绿’。”现在写文章,固然用不着这样拘谨,但这种力求准确。精益求精的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新闻记者,他在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党和人民的政治利益。即使是一词一语,都要看作战士手中的一颗子弹,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有位同志编写一篇关于棉布供应工作的稿子里面说:“……由于我们对花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在花纱公司系统内进行过有关的教育。一九五三年前忙于产销平衡,一九五四年开始棉布计划供应,更助长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麻痹和官僚主义。”在这段话里,“助长了”一词用错了,“产销平衡”和“计划供应”是好事,为什么反而产生这种消极的效果呢?从字面上看,原意应该是由于对花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人员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又有了自满情绪,于是在这方面“滋长了”麻痹情绪和官僚主义。把“助长了”改为“滋长了”用词就更确切了。可见一字之微,也不是无伤大雅的。其实,所谓用词精确,就是用最最确切的语言,正确地表现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1.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12.
一字不苟     
欧阳修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字增补都相当讲究。据《宋稗类钞》记载,他写好《昼锦堂记》一文,派人送给宰相韩琦。送出之后,他忽然想起有一个地方写得还不够达意,于是又写了一份,派人复送给韩琦,并说;“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觉得与前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将开头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添了两个“而”字。  相似文献   

13.
第三、语义相矛盾 语义相矛盾主要是指“不仅”、“不仅仅”之后的谓语动词,与后一分句的相关部分语义上相反相矛眉。由“不仅”、“不仅仅”构成的递进复句,其两个分句的意思应属相同的范踌,而且应是同向的。这主要表现在“不仅”、“不仅仅”之后的谓语动词与后一分句的相关部分意义的同向一致上。如:“他不仅看了这部小说,而且还看了用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厂不仅仅增加了产品的数量,还大大提高了产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2月26日的《工人日报》三版《在动物园看人》一稿中:“被关押或被圈定的那些无精打彩的动物”中“彩”应为“采”字。“彩”主要是指颜色、花样;“采”则是精神、神色的意思,“无精打采”是句成语,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期报纸《自己的音乐》一稿中:“一种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渲泄……”中“渲”应为“宣”字。“渲”就是渲染,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也用来比喻夸大的形容,“渲”字与句中的意思不吻合。“宣”则是传播、散布、疏导的意思。“宣泄”就是排除积水、舒散和吐露心中  相似文献   

15.
文字求短,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为之追求的目标。古人为文,历来推崇“辞尚体要”、“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毛泽东一直要求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并且身体力行,仅用190字写出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宏伟场面。为了刹长风,兴短风,孝感报从1979年起,就提出把写好编好“豆腐块”作为奋斗目标,得到读者的普遍赞誉。1989年的一次读者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对孝感报的“短”持欢迎态度。求短,不是单纯的文字删减,而是要达到文约意丰,言简意赅。短得有内容,短得有看头,短得有魅  相似文献   

16.
同任 《编辑学报》2006,18(3):196-196
有的刊物的论文摘要中甚至编辑朋友撰写的文稿的摘要中常出现与如下类似的语句。谓语动词“提出(了)”所要求的名词性宾语没有出现,应予补出。原句应改为:提出了不仅要提高空燃比,而且要增大供油提前角的观点。例1摘要探讨审稿、退稿、修稿过程中编辑工作的人性化问题。提出了编辑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编辑必须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尊重作者、关爱作者,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以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这里,谓语动词“提出(了)”之后跟了相当于主谓词组,做宾语,而真正的宾语“观点”之类没有出现,应予补出。原句可改为:提…  相似文献   

17.
现在要选“我最不喜欢的书”,我投《投稿指南》一票。它质次价高,浪费纸张,浪费工人的劳动,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钱财。限于篇幅,这里不多列举《投稿指南》中的几百处错误(包括语法错误、错别字、掉字、多字、错用标点符号等),只举一例,第238页最后一行到第239页第2行,有这么一句,“文学作  相似文献   

18.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19.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