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的研究为基础的。马克思坚持从特定的历史形态、生产方式出发,既阐明了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又看到艺术生产的相对独立性,阐明不平衡关系存在的原因,从而揭示了艺术运动的规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意义在于:首先,让我们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去分析与理解艺术;其次,让我们可以从分析物质生产的本质着手分析艺术生产的本质,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何去何从做出选择;第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艺术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蕴含着物质生产基础性原则,实践主体性原则和客观辩证性原则。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去指导对价值现象的研究,展示了一种实践价值观的意蕴,即:立足于实践,尤其是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考察价值,认为价值寓于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关系之中;从社会关系性理解价值,认为价值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存在;从相对性中理解价值,认为价值具有主体相对性和历史相对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及其领域作出了规定,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但对自由概念本身来说,其内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特定的物质生产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物质生产的视角切入,对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主题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对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分强调人作为生产者创造力的无限性,而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够。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人口理论的误读,使新中国政府对当时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历史的起点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本文展开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物质生产多重矛盾的思想 ,揭示了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科学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论证或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往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恩选集》第一卷第32页),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抓住了生产和需要这一对范畴来说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的。需要引起生产,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曾认为,经济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它不仅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经济基础应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已讲过不少。可是,有的同志为了论证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硬是置他们的话而不顾,而去另找一些话,作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他们引证的主要有如下三段话: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昌灏  孙厚权 《天中学刊》2008,23(1):29-30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的思想完全摆脱了过去抽象意义、自然意义的观点,发现了个性的社会性,并且把个性看成是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产物,认识到个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要想解放个性,就必须改造现实的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改变“偶然性”,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采取现实的革命运动,实现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将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分为一般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非西方社会一般发展理论和世界历史视野下的非西方社会进入世界历史的具体道路理论;马克思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其博大的精神资源和睿智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种辨证的历史观;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精神消费活动本身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贯彻其意识形态的手段.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心态,阐释出其中的社会学意义.因此,符号消费既具有促使社会结构化的功能,也具有强化社会阶层的作用,当然还具有促成社会阶层流动与整合的效用.但无论是精神消费还是符号消费都受制于物质生产.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精神消费"的观点与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论述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各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违背这种普遍规律.但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唯物史观不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和预成论,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不是可以到处生搬硬套的僵死公式.历史规律不是先于或外在于活生生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神秘之物,而是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由于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能动选择的广阔空间,各民族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不等同于各民族的特殊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地理环境学说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且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使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经历着不同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对自然富源利用的范围,并减低了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但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否则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自称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可以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危机。哈贝马斯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生产范式理论进行了批判。从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判的解读以及哈贝马斯交往范式与马克思生产范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术路径的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