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而看待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观点就往往被称为“文本观”。因为不同的文本观对于在翻译过程中什么是正确的理解和有没有正确的理解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文本观可以生成不同的阅读策略和翻译策略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文本观对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拟从以“理解”为核心的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文本观来看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翻译批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文本理解的研究中。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创新性地将ICM理论应用于隐显翻译中,指明隐显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表层的语码转换研究,而应深入到探知其认知本质,挖掘文本的“物境”、“情境”、“意境”和“象境”。通过ICM理论在隐显翻译上的创新应用,为ICM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空间,并为隐显翻译探索了一条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再将其以目的语文字形式传介给其他目的语读者的过程。现代阐释学中,“理解”是与原作品对等的、积极发问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因而文本理解,即文本阐释在翻译中就显得尤为关键。现代阐释学没有给“理解”活动作出界定并不意味着文本阐释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尺度,超越了这个界限,翻译就会泛滥甚至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交通英语文本属于阐述性信息文本,其翻译注重意义的表达,旨在准确地传达信息。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语义对等,在必要时,可牺牲形式,这对城市公共交通文本英译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该理论由两部分组成,即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本文基于城市公共交通英汉翻译实例,对范畴转换中的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加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翻译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看作翻译活动的中心,认为原文具有恒定不变的统一意义,而翻译就是对此意义的线性传递。然而这种原文中心论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强烈质疑。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由于中心的缺场,根本不存在统一的原文意义。恰如播种一般,意义在能指转换的过程中(语际、文本间的转换)四处播撒,产生出无穷的语义效果。文章以理雅各、苏慧廉、威利等人的七种《论语》英译本对儒家核心术语“仁”的翻译为基础,讨论了意义在翻译或德里达所谓的“转换(transformation)”过程中的播撒,从而在理论上对重译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文本重构的过程。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本质特征,而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即分析互文在语类、文章标题、文化典故、以及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得出互文性理论应该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以加深对翻译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以“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为内核,为译者提供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方法论。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案例,对比传统色彩词汇的不同英译版本,从“三维转换”角度提出合理翻译建议,以期为色彩词英译提供不同思路。研究发现,在色彩词的英译过程中,重视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展现源语词汇的意义及文化背景,促进目的语读者理解,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林晓冰  柳伟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19-121
应用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和理解与解释理论,可以获得对严复的"信"的翻译标准的更深层解读。"信"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文本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理解无法克服历史的局限性,绝对的文本理解是不存在的。理解的相对性决定了"信"的标准的相对性。"信"的相对性不否认"信"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的过程,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阐释,出现不同的译文。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而文本是开放性的,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因此,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过程中。哲学阐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阐释的理论为翻译研究中多元阐释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既与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密切关联,也与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者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互文性;因此,翻译可视为原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原语文本向译者提供有待具体化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带着一定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处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作者、译者、读者跨越时空,交流文本意义的互动活动,而互文性理论则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二者之间是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向更加多元的领域继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十九大报告翻译过程中,借助诺德(Nord)的翻译文本分析模式对原文本进行了分析,根据卡式结构转换理论,重点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结构转换问题,并针对这些翻译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翻译的移情与同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翻译语言的同时也在翻译文化。情感因素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之中,它是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本中的体现,包含了感情、态度、情绪、心境、信仰等因素。它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和对读者感悟的期盼。情感是意义的一部分,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认知隐喻的差异导致认知指称和情感指称的不统一。因此,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情感转换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实现跨文化翻译应处理好“移情”和“同情”的适度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在时政翻译教学中,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地理解和翻译时政文本。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本研究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构建了“读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出将自主阅读、研究与翻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时政翻译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本研究阐述了“读研译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时政翻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期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时政文本翻译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为了能更好的践行翻译实践活动,译者应首先分清楚文本类型,以及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而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也时尚     
论文将流行的数字语言现象和翻译结合起来,围绕“信”这一翻译基本因素之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的意义。首先,论文从斯坦纳对语内翻译的理解,以及“部分转换”的阐述中得到启发,将流行的数字语音现象和翻译联系起来。接着,通过对“音译”概念的分析,把这种数字语言现象定位为语言内部之间的音译。然后,对翻译中的基本因素之一——“信”——的历史进行了探讨,指出该数字语言现在也是对“信”的追求和发展。最后,从各时期的学者们对“信”的追求和发展中,论文得出结论:数字语言的翻译忠实于原文本功能,这正是功能派翻译学的全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