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分析与反思一、评价≠过分地表扬表扬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课堂教学评价必需的,但应有一个“度”。以上做法我认为有两点不妥:(1)表扬应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鼓动全班学生来对那位答对了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答错了的学生不加指…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宽容     
宋珗昊 《小学生》2010,(4):25-25
一位班主任在上班会课时,有个学生向他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这位老师发现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这位老师只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说着,老师拔下了自己胸前的笔,“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那位同学,随便拿别人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3.
大学里,有一堂哲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期中考试后的一天,班里的一个同学因为各门功课都考得一塌糊涂,所以忧心忡忡,在哲学课上无精打采。他的异常引起了哲学教授的注意,教授把他从座位上叫了起来,请他回答问题。教授拿起一张纸扔到地上,请他回答:这张纸有几种命运。也许是惊慌,也许是心不在焉,那位同学一时愣住,好一会儿,他才回答:“扔到地上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就是它的命运。”教授显然并不满意他的回答。教授又当着大家的面在那张纸上踩了几脚,纸上印上了教授沾满灰尘和污垢的脚印,然后,教授又请这位同学回答这张…  相似文献   

4.
开心一刻     
答非所问小童家里开了一个小店,有时他放学回家也帮照应一下。一天,地理老师问他:一年有几季?”两个,淡季和旺季。”小童迅速答道。散学典礼在散学典礼上,年级主任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地走上台。年级主任问那位学生:“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刚才没有听清楚?”学生答:“不是,我是怕其他同学没听清楚。”很不谦虚一个留学生对着他的中国同学说“: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不谦虚……”为什么?”中国同学惊讶地反问。“在大街上,我看到了许多大招牌,都是自我炫耀,比如: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口头评价——公开课上,成绩较差的欧红同学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说:“回答得好,你真能干!”接着转向大家:“今天的学习,大家表现不错,老师提的问题就连平时成绩最差的欧红同学都回答对了,让我们用掌声向他表示鼓励。”  相似文献   

6.
"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教师发现自己刚接的班上有个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于是这位教师便主动接触这个生性胆小、自我封闭的学生,鼓励他说:“以后老师提问,不会的,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就不会让你来回答;会的,请把你的右手举起来,老师就让你来回答。”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开始提了一些问题,这位学生都勇敢地举起了左手,后来他终于举起了右手,该老师赶紧让他发言,结果他答对了。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同学自信地坐下了,脸上还露出了难得的微笑。听罢,我们不禁为“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拍手叫好。“请把…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教师发现自己刚接的班上有个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于是这位教师便主动接触这个生性胆小、自我封闭的学生,鼓励他说:“以后老师提问,不会的,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就不会让你来回答;会的,请把你的右手举起来,老师就让你来回答。”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开始提了一些问题,这位学生都勇敢地举起了左手,后来他终于举起了右手,该老师赶紧让他发言,结果他答对了。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同学自信地坐下了,脸上还露出难得的微笑。听罢,我们不禁为“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拍手叫好。“请把你…  相似文献   

8.
袁辉  刘柱石 《湖南教育》2005,(22):20-21
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得了怪病,去请教医生。医生问他病情如何,他回答“:每当我说话时,肚子里总有一个声音要重复这句话。”医生说:此乃应声虫在作怪。”在我们的课堂中,这种“应声虫”现象并不少见。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让学生评价某个同学的发言时,总有一些学生不加思考,随口以“好”“对“”知道了”等简单词语作答,至于别人是不是真正答得好,是不是答对了,他对别人的回答是否真的听明白了,他们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类学生他们也许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只是对教师问话的一种回应而已,这就是课堂中“应声虫”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痒不痒?     
有个同学接到他哥哥的信,问他头上生的疮痒不痒.他哥哥不会写痒字,就用圈圈代替,于是这句话成了“你头上的疮O不0?”这位同学不知圈的意思,就去问一位正在读语文的同学.那位同学说:“这圈圈是句号,问你头上的疮句不句?”这位同学不理解“句不句”的意思,去问一位正在学数学的同学.那位同学说:“这圈圈是零,问你头上的疮零不零?”这位同学仍不明白,就去问一位正在学英语的同学.那位同学说:“圈圈读‘哦’,问你头上的疮哦不哦?”这位同学一听,对圈圈的意思更不理解,又去问一位正在学化学的同学.那位同学说:“圈圈是…  相似文献   

10.
时下在小学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似乎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教学常规”——掌声鼓励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A回答,A答错了或答得不准确、不全面,就请B答,请C答,最后D答对了,于是老师就倡议全体同学鼓掌以示鞭策,“啪、啪、啪”三声整齐响亮的鼓掌回响在课堂内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学D更深受鼓舞,问题也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如果我们转而一想,却不难看出掌声竟是为D一人响起的。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其他同学是否都懂了?即使全懂了,是否还顾及了另外三个同学此时的心境?实际上我们不难体会他们  相似文献   

11.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孟浩然与老朋友端着酒,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谈论着农事。我找了两位同学,一位扮演孟浩然,一位扮演孟浩然的老朋友,让他们根据这一句诗自己写一段对话,写一下这两位老朋友到底在谈论什么。那位扮演孟浩然的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表演了。他一上台,右手装作端着酒杯的样子,左手一推窗子(当然是假想的窗子),说:“你看呀,谷子都熟了!”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等这两位同学演完之后,我紧跟着问了句:“这种气氛你们感到快乐吗?”同学们齐答:“快乐。”我又说:“对了,作者孟浩然同样也是心…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从一件小事谈起吧。初一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一次语文课上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只说了两句就支支吾吾说不下去了。这时,班里许多同学都高举着手,叫嚷着“老师,让我说吧!”这位学生感到思想压力很大。但礼出老师并没有叫他坐下,也没有另叫别的同学替他回答,而是制止了同学们的喊叫,并耐心地诱导启发他继续讲下去,终于使他基本上回答了那个问题。这位学生十分感动,后来,他在一篇作文里与道:“……那时,我真恨自己,悔不该举手来着。我站在那里,低着头,慌恐地不知怎么好,心里真盼老师让我立刻坐下,但又怕老师真的让我坐下……忽然,周围同学争着回答的喊叫声  相似文献   

13.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国内的一位小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学生画一颗圣诞树.这位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惊叹不已,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高的,可美国老师的评价是:“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想象力、创造能力差。”  相似文献   

14.
开心一笑     
对联语文组陈老师总爱拖堂。一日,开饭铃已响,陈老师仍在兴致不减地讲授如何对联。为了易于理解,他举了上联“四化大业有望”,让学生回对下联。一生举手,对口:“一顿小排无期。”新同学班任走进教室说:“我们班新转来许多同学,让我们表示欢迎!”掌声中却只进来一名同学。大家先是不解,而后会意一笑:“我们老师可真幽默。”只听那位新同学自我介绍道:“我姓许,名多,请多关照。”主人公语文老师正在讲解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某学生伏在课桌上酣睡。老师突然提问:“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睡眼惺忪地答:“卖火柴的小女孩…  相似文献   

15.
[题目回放] 有一次,一名学生上讲台做题。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时,台下同学大喊: “最后一道题答错了……”那位老师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的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有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汉语,与中国学生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外国留学生借水果刀。这位外国留学生很高兴地拿起一把水果刀递过去,并说道:“给你一刀。”这下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这位留学生因为没有在数词与名词之间加上量词,造成了笑话。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有没有闹过类似的笑话。那么,什么是数词和量词呢?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如一、二、千等。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如个、斤、吨等。汉语的数字有“一、二、三、四…  相似文献   

17.
挑战     
一位中国留学生赴法国巴黎十二大学就读。当他上第一堂对话课时,教授就毫不客气地向他发出了“挑战”:“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显然,教授已经知道他是记者。中国留学生面对对方先发制人的凌厉攻势,采取了画地为牢的基本方法,抓住教授问话中的“概括”一词,用真正“概括”的语言回答了教授并不想知道的问题:“概括地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胡明 《宁夏教育》2005,(7):103-104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口头评价——公开课上,成绩较差的欧红同学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说:“回答得好,你真能干!”接着转向大家:“今天的学习,大家表现不错,老师提的问题就连平时成绩最差的欧红同学都回答对了,让我们用掌声向他表示鼓励。”——办公室里,王老师正与调皮大王谈话:“运动会上,你表现得非常顽强,摔倒在地还勇敢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跑到了终点,老师、同学为你能有集体荣誉感而高兴。如果在学习、生活中你能  相似文献   

20.
自杀者的难处波特金教授第三次给一位大学生监考解剖学,可是这年轻人照样连一个问题也答不出来,波特金对他的考试不予通过。过了片刻,一群大学生来找波特金,并对他说:“这位同学由于考试连遭挫折,心情极度忧伤,他曾扬言要用刀子刺进心脏了结自己的一生。”波特金听了以后安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