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对台宣传直接"入岛落地"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台湾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日益成为加强对台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分析近年来海峡之声稿件被岛内媒体转引情况可以发现,重大活动、敏感话题以及军事安全等方面内容被"二次传播"的比例较高。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台湾媒体的关注点,将之作为打开对台传播有效性的金钥匙,努力通过"二次传播"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报道内容在岛内直接落地,有效增强对台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中心组织策划、邀请台湾8家广播媒体共同参与的两岸媒体“重走客家迁台路’’联合报道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岛内客家人中产生了积极反响。本文以“重走客家迁台路”报道活动为例,阐述新形势下两岸广播媒体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乐艳艳 《东南传播》2014,(5):I0002-I0002,158,159,F0003
<正>乐艳艳(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对台广播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入岛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然而,优势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优势正在丧失;两岸进入全民传播时代,民众需要直接交流情感与思想,广泛参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对台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传播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台湾岛内民众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岛内媒体竞争激烈,而岛内意识形  相似文献   

4.
2001年1月,由台湾中华图书姿讯馆际合作协会同道的协作与陪同,我们利用在岛内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空隙时间,参观访问了草屯、埔里等几家乡镇图书馆,现将所见所闻有关台湾乡镇图书馆的状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磊 《中国广播》2014,(7):65-70
对台湾广播传播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台湾受众社会心理和收听需求的了解程度。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湾受众的社会心理和收听现状,为对台广播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深入台湾基层进行受众调研,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以血缘、文化、宗教为着力.董,形成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台湾媒体的合作,抢占岛内新媒体传播阵地,努力转型为多元互动的全媒体。  相似文献   

6.
张苹 《东南传播》2014,(5):48-49
本文以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为例,分析了频道在传播闽南文化上存在着寓教"于乐"不足、听友互动圈小等问题,并剖析成因。文章着重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加强采编播力量,培养对闽南文化有相当认知程度的人才;2.以活动带动节目在岛内的影响力,以创意活化频道;3.精做节目,活化语态;4.加强与岛内相关电台的交流和合作,实现直接到达听众;5.重视台湾民众对节目的评价和需求。  相似文献   

7.
亢霖 《中国广播》2010,(2):38-40
在新的两岸关系局面下,对台湾广播的新闻类节目在选题把握方面应充分重视真相传播与资讯服务,发挥让台湾听众真实深入地了解大陆、积极看待两岸关系的沟通纽带作用。应及时详尽报道、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两岸关系有关活动、重要讲话,两岸协商交流的重大活动;应注重财经报道,充实文化类报道,增强文化气息;应及时、准确披露重大新闻事件的真相,有选择地加强各层次两岸交流活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通过媒体融合加强对台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志刚 《军事记者》2014,(12):30-31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不断发挥及时、全面和海量报道的传播优势,在海峡两岸各项重大活动报道中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作为传统媒体的对台广播,在新媒体时代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应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借助岛内新媒体资源、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岛内舆论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邀请了多位两岸专家、知名媒体人,从活动形式、活动意义、传播成效等多个角度总结了2019"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活动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其在台湾岛内引发共鸣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于新传播格局下对台广播以文化植入岛内,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主题性报道通常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参照这一概念,笔者将对台主题性报道定义为对台专业媒体围绕一定时期内涉台重大议题而组织的重点报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闽台走亲乡镇行》是贯彻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及中央对台传播“向南移向下沉”要求而开展的与《台湾导报》合作的大型主题性报道.  相似文献   

11.
创办15年来,《海峡军事漫谈》始终把握舆论导向,讲究宣传策略,同时遵循传播规律,贴近岛内现实,紧紧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局,采用"三维立体"式多视角评论,多次开展重大对台宣传活动,取得突破性成果,产生较大影响。新形势下《海峡军事漫谈》继续发挥广播入岛落地直接、便捷、稳定的传播优势,结合台网融合的新途径,围绕对台大政方针政策,循循善诱,攻心说理,争取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0,(1):5-7
2010年,我们将围绕树立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良好形象这一目标,通过“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着力推进新华社军事传播的战略转型,增强军事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提高新华社军事报道的国内引导力和国际影响力。在继续做好重大活动报道、重大典型报道、重大军事行动报道和重要内参调研报道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军事新闻的对外传播:一是利用新华社多种文字的发稿线路和与外报外刊建立的合作机制,扩大军事报诺的对外供稿:  相似文献   

13.
有关台湾新闻,是指在台湾地区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这一类报道的范围还应涵盖台湾人物在台湾地区以外的言论活动以及非白湾人物在台湾地区和非台湾地区发表的涉台言论和活动等.目前由于台湾当局对于祖国内地新闻记者赴台采访的限制,内地各传媒的台湾新闻来源基本上是间接的,多数是借助于台湾岛内和海外传媒的报道,很少有第一手材料,这就使我们在报道台湾新闻工作中,在时效性、针对性和深人剖析方面处于劣势和被动.但由于报道台湾新闻是对台电视宣传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必须注重和加强这项工作,认真研究台湾新闻的报道规…  相似文献   

14.
大陆媒体如何在台湾岛内办好一档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台北直播室》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由大陆记者在台湾本土完成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新闻固定栏目。经过近4年的实践探索,栏目的广播优势明显、贴近台湾民众的需求、及时深入报道有关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和岛内重点新闻、正确引导舆论的节目特色,影响力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5.
张彬 《中国广播》2010,(2):36-37
评论类节目在大陆对台湾广播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广播评论这种节目形式,也是对台宣传中不可取代的手段。目前台湾岛内的各类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五花八门,形式光怪陆离,影响了相当一批台湾民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对台湾广播的评论节目要在岛内获得影响,取得效果,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岛内的媒体环境、台湾听众的接受特点,借鉴岛内媒体在传播手段方面的长处和牦点:一方面更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坚持正确的观点立场,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党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又为台湾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归纳起来,对台湾广播评论类节目,要符合精确、深入、活泼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港台掠影     
港台掠影台湾传媒转载北京市档案馆开放三十五万卷历史档案的报道在新华社报道北京市将在四月底对外开放三十五万卷历史档案之后,引起岛内传媒关注,岛内两大民营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立即予以详细转载。有岛内朋友认为,这的确值得注意,它不仅在学术、文史、档...  相似文献   

18.
港澳台苑     
调查显示台湾媒体充满色情和暴力内容 台湾1月20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期台湾媒体充满了色情和暴力方面的内容,同时,许多报道因没有经过查证而失之偏颇。 台湾记者协会等多个民间团体从上个月起对岛内电视台、网站及平面媒体的节目或报道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许多电视谈话节目充斥着“情色与八卦”,每个节目至少有20%的内容与公共利益无关。 调查显示,岛内5家网站上个月发布的信息中,接近25%的内容是非法或不当资讯;而报纸的版面上则时常充斥一些有关偷拍、招妓等八卦报道,此外还有不少未经查证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万霞 《视听界》2011,(2):64-67
从事港澳台新闻的编辑工作已有多年时间,特别是莫拉克台风袭击台湾期间,我正在台湾随团采访,有机会与岛内同行合作,让我对台湾媒体和记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十咖啡屋=临时办公室?近年,台湾岛内流行[网路咖啡屋]的兴办。自1995年11月出现首家InternenetCafe以来,不到一年间,至少有四、五十家网路咖啡屋出现,其中大部分是由电脑公司投资设立。据报道,店家每月的纯门市开销(包括电话费、网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