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决网罗"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激进派谭嗣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它贯通了谭嗣同的革命人生和学术人生.本文结合谭嗣同的人生历程和其哲学著作《仁学》中对"冲决网罗"的理论阐述来说明其"冲决网罗"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庸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过渡人物。同为从改良到革命转变中的典型代表,戊戌以前,谭、唐两人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戊戌失败后,唐才常又是怎样的继承和发扬谭嗣同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何两人都末能完成这一转化?本文拟就这些方面探讨从改良向革命转变过程中谭嗣同与后才常的异同。一、戊戌前谭、唐政治思想之异同(一)谭、唐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甲午战败的刺激,是两人政治思想形成的外在动因。甲午以前,早在康有为已经“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的同期,谭嗣同们热衷于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提出的平等思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他的代表作《仁学》中,谭嗣同构建了“仁-通-平等”的人性平等与人权平等关系模式,主张消除人我之利害冲突,实现人人平等。谭嗣同的平等思想,受佛教平等观的影响至深:一方面,佛教的平等观为谭嗣同的平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平等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但另一方面,借用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来论证其平等观,也使他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很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来,发表了不少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的论文。有一部分论文认为谭嗣同是唯物主义者,有的甚至称他为“在中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道路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未必正确。本文想就谭嗣同的哲学路线即谭嗣同到底是唯物主义者或者是唯心主义者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关于谭嗣同思想的全面阐述则不是本文的任务。(一)尽人皆知,判断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路线的准绳,是哲学家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惟与存在、精神与自然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传>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粱启超为好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篇传记对谭嗣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进行了介绍和颂扬.文中叙述谭嗣同入京参与变法维新到血洒刑场的部分很是感人,并且其中详细记叙了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一段对话,这段话虽不长但写的人物却个性十足,读来使人感慨:仿佛百年前两人事关民族危亡的那番谈话就在读者眼前重现!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的流血值得吗?——《谭嗣同》评价性阅读课堂实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老师:《谭嗣同》这篇课文,涉及到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属于激进派。变法失败后,面对清廷顽固守旧势力的反扑,谭嗣同本可以脱身,暂避一时,但他却选择了流血...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谭嗣同以率直、果敢与坚毅的品格和行为展示于戊戌变法的政治舞台,以敏锐的思维成书了时代性的《仁学》。由此,谭嗣同的思想脉络与活动轨迹不仅受到了中国学者们的多视角研究,也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谭嗣同研究的思想理论层面与学术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那么,日本学术界对谭嗣同的研究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在此,透过小野川秀美、高田淳、坂元ひろ子三位学者的研究,再现日本学者视野中的谭嗣同及其对谭嗣同的研究脉络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惜茹 《课外阅读》2015,(3):22-23
<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雄就义。百年之后,当谭嗣同的碑像立于国中,关于谭嗣同的影视、传记作品也多有流传,这个只活了33岁的中国男人仍挑战着自己同胞的心智、人生。据说,不少年轻人认为谭嗣同"很笨",不逃走的行为"很蠢"。据说,有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粱,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一面旗帜。本文提出促进谭嗣同由一个封建儒生向激进维新者转变的思想基础是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立志富国强兵的观点;并从追求科学献身变法必然联系这个角度,来认识谭嗣同献身变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正谭嗣同是杰出的资产阶级维新志士,他对王船山著作等湖湘典籍的修读及其与浏阳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等湖湘学者的交往,使其深受湘学的影响。因此,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他的一生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他的精神是湘学精神的体现。我认为,谭嗣同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切的爱国精神。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来,正在其父任所汉口的谭嗣同,极为悲痛,"当馈  相似文献   

12.
在戊戌维新志士中,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其根源在于:谭嗣同的思想深处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侠精神,同时谭又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斗争精神。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多重影响,谭嗣同性格上表现出“刚强、任侠、轻生”的悲壮色彩。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暨湖南戊戌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为改革殉难100周年之际,由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湖南省历史学会、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湘潭师范学院、长沙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及浏阳市政协等单位联合发起,由湖南省政协、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政协、浏阳市人民政府、浏阳市政协和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精心筹备并主持举办的“谭嗣同暨湖南戊戌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9月28日至30日在谭嗣同的家乡浏阳市举行。这是建国以来,也是戊戌变法失败后100年来首次举办以研讨…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一文选入通用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后,有些教师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真实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疑问,顾振彪同志在《河南教育》(1981、6)和《中学语文教学》(1981、3)上,分别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刊摘录有关部分,供广大教师参考。一、对于谭嗣同的一些认识1、关于谭嗣同忠于光绪的问题有的同志看到谭嗣同忠于光绪皇帝的内容充满全文:谭嗣同受光绪宣召进京;接受光绪的委派,为光绪审阅各地方上的奏折和  相似文献   

15.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我想如果让他们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果将辩论转为思考“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  相似文献   

16.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材上有谭嗣同主持时务学堂的说法,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即有一选择题考查这个问题,标准答案自然是谭嗣同.实际上这一说法忽略了时务学堂中另外两位关键人物熊希龄与梁启超的作用,明显与史实不符.其实这并不是个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将熊希龄、梁启超、谭嗣同三人在时务学堂的筹建与开办过程中的活动作一排比,谁是主持人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18.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一文的结尾,写了谭嗣同从容就义的神态,虽寥寥数语,却深撼人心。尤其是最后“呜呼,烈矣”四字,既总结了全段之意,亦深表作者无限的悲痛与钦仰之情。如果将这段言简意赅的结尾搬上银幕,延伸开去,将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长影拍摄的彩色故事片《谭嗣同》的结尾的镜头:  相似文献   

20.
滔滔的黄河奔流不息……庶人的尸骨遍葬山野……穷困的百姓衣不遮体…一我不能不说,陈家林导演的大手笔创作是成功的,你看,他把影片《谭嗣同》中黄河之滨一场戏拍摄得多么悲壮,多么大气磅礴。谭嗣同满怀壮志奉旨进京。途中仆从禀告他已到黄河边,他立刻面露喜色,弃车上马直奔岸边、这时镜头不断地交织着:一会儿是波涛汹涌的黄河;一会儿是策马扬鞭的谭嗣同;一会儿又是黄绸般起伏不平的江水;一会儿又是心潮澎湃的谭嗣同。接着,影片又推出一个长镜头:谭嗣同伫立岸边凝神遐想,河水从他面前滚滚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