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延 《中国名城》2022,(5):88-95
分析宁波运河灌溉防洪、水道运输、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四大历史功能,总结提炼在南方滨海地理区位下宁波运河具有连接海上与内陆,促进经济文化交融,合理避潮,形成科学复线运行线路,推进古城确立,塑造城市格局的独特特征.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打造河海联运体验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整体利用,建设全面多层次价值展示体系,延续传...  相似文献   

2.
正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5月在杭州举行。开幕式活动在大运河沿线设立杭州(主会场)、宁波、湖州、嘉兴、绍兴和杭州江干区、余杭区7个会场。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5月在杭州市拱墅区运河天地广场举行。在主会场,由杭州歌剧舞剧院带来的开场舞蹈《遇上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德州,因运河而起,因运河而盛,历来享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本文拟从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沿革、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等方面对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和挖掘京杭运河德州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措施,以促使古老运河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4.
开凿于汉代直至今天仍为江淮东部、江海平原带来排灌、水运等重大水利作用的老通扬运河(上官运盐河),是中国历史上继人工开挖邗沟后开挖的又一条人工运河,其实际竣工和使用时间甚至比京杭大运河开通还早759年。这条河在沟通江淮东部、连接江海平原、保障官盐供给,乃至后来元、明、清"漕运",以及促使通扬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繁荣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这条河与许多历史名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古明州作为漆器和木雕最古发祥地,是宁波朱金漆木雕形成的自然条件。明州港国际贸易兴盛,名贵木材的进口,为朱金木雕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明州经济繁荣,浙东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宁波港口贸易的开拓,以及明清时期的奢嫁论财产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朱金漆木雕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打造运河生态走廊;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运河文化走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旅游走廊。不仅从理论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寻找逻辑关系,而且从实践上为弘扬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新年伊始,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宁波博物馆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福建博物院、广东博物馆等全国20多个文博单位的、共计300余件(套)古代贸易瓷器、木船及相关展品参展。宁波出水的各类瓷器以及宁波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亮相。本次大展分华风西尚跨越重洋、东方神瓷行销世界、牵星过洋铸创辉煌、中国风情舞动西方、华夏智慧共享全球五大主题单元,对中国古代海上交通、造船与航海技术、瓷器贸易、文化交流等进行阐释,展开了自唐代至清代海丝之路的历史画卷。在展览现场,人们  相似文献   

8.
正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总长2700公里。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浙东运河直抵东海,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  相似文献   

9.
京杭大运河连接浙东运河,经宁波出海。沿岸乡镇风情万种,其中余姚市丈亭镇水绕山连,运河遗韵融合着美丽乡镇。古镇展新容"江分三派白,山拱万峰青。"凝立江畔,遐想古代在此有"石矶十七、八丈,上筑方丈室",有亭长迎往处理人事,"丈亭"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菊花     
有着130多年历史的现代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是大西洋与印度洋港口问最短的水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收益。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欧、亚两洲80%的海运货物都是经过苏伊士运河运输的。每年通过运河的船舶有2万多艘,给埃及带来近30亿美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沈娴 《文化交流》2014,(8):16-20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欢欣之余,回想这项遗产,除却一些基本数据,我们对大运河的历史似乎知之甚少,对大运河的感性认识很难具象化。大运河的历史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地成了城市记忆的盲点。  相似文献   

12.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历代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作天上的彩虹。由此可见,钱塘江架起的一座座桥梁是多么令人赞美。  相似文献   

14.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5.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所流经区域的景观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运河本体的遗产价值以及运河生态环境,都是沿线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考量要素。现阶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整体滞后于实践发展,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实施管控和文旅发展等方面在实践中也因为价值理念的认知、缺乏科学系统理论指导和健全法规与机制支撑等等困境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遗产这一重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效。在梳理现有文献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践现状,揭示了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困境,为科学保护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以及动态连贯性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沙舟  张超 《文化交流》2014,(1):50-53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从霞湾巷的后门步入富义仓,庭院幽深,杨树如盖,斑驳的石灰泥墙,脚下铺砌的青石地砖,风雨侵蚀后露出瓷片碎瓦,透露出历史的信息。 穿过三进富义仓,行至最深处,便是韵和书院;推门而立,清波荡漾,柳丝摇曳,面前便是悠悠流淌的京杭大运河;抬首望去,乾隆下江南登岸时的御码头依旧雕栏画栋地伫立在那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丰富,在大尺度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初步分析了遗产区域化保护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就大运河遗产的区域化保护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文化遗产区域化保护不仅是保护理念、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