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芝有一个核心的自创概念:统一(Unity of Being)。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象征体系使他的诗歌连缀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在哲学思想上,《幻象》中对月相的种种解释都归结到这个"统一"的动因上。理解这个概念是领会叶芝作品的必然前提。而这种思想的来源则要追溯到其所受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在此流派中罗塞蒂、莫里斯和布莱克与叶芝关联极大,他们各自从不同方面促成其"统一"思想的形成,并直接启发了叶芝的文学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周岩 《文教资料》2012,(8):42-44
叶芝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英语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受多个人、多种文学流派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尼采哲学思想与叶芝创作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尼采的"酒神艺术"与叶芝的创作思想;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对叶芝的影响和在他作品中的反映;尼采的哲学命题"上帝死了"和叶芝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4.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叶芝在文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在戏剧创作中将哲学理念灌注其中,逐渐走向极端,即戏剧成为哲学思想的图解。要深入理解叶芝后期剧作必须理解其哲学理念,结合其著作《幻象》才能更深地领悟到剧作所要表现的"自我与反自我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的关联认为: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想表现在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水"的审美趣味、"水"的表现风格与种类发展。儒释道思想为山水画之"水"的意境提供了价值依托,山水画之"水"的意境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一个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化育是德国教育学最核心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化育"概念的存在才使德国教育学走上了不同于英美等英语国家教育学发展的路径。"化育"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其内涵则深深根植于德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最终于1770年~1830年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含义,并进入德国教育领域,成为德国教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它主张将人的内在力量最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一个统一整体,而这个实现过程则需要人与文化的密切接触,通过异化与复归的复杂历程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叶芝诗歌的艺术精神有着鲜明的贵族主义倾向。叶芝试图最终到达贵族式的理想精神境地,这表现在陷于现代精神危机的诗人在拯救"自我"的过程中。在叶芝的诗歌精神中,爱尔兰古代文化中的贵族传统作为一种根性召唤,引发诗人获取更为开阔的世界性贵族文化视野的兴趣,使叶芝的诗歌显得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真善美的属性表达,在内容向度上表现为真理性,在目的向度上表现为合德性,在精神向度上表现为审美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真善美的三种价值尺度,蕴含了真善美的统一规律和价值追求,其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价值内化与外化,生成机理包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双向转换,客观基础是人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真善美的统一,达到普遍性和特殊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又要分别展示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还要解决以往教材编写中有过的拼盘现象,必须在把握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相统一上下功夫,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基本理论,并以厚今薄古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安排篇章结构.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作中承载"舞蹈"意象的舞者多为女性,在与同代诗人笔下的"舞者"形象进行比较时,考察叶芝对于男女两性的思考并认为其笔下的女性舞者具有独立的主体性。叶芝将"舞蹈"意象安插在爱尔兰本土的神话传说构成的背景之中,在唤醒爱尔兰人欢乐和悲哀的心理残迹之时激活深蕴着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民族身份的追寻和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严羽把兴趣作为唐诗的主要特点提出,其所谓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形象思维概念.兴趣、意境等是可以并存的形象思维表现,其间确有相通之处,但不应完全混同.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兴趣也即是当外界事物有和自己意趣相通之处,便激发了感情,引起感兴.外界事物也可称兴象.他认为从诗人的"情性"触发而产生的"兴趣"中要蕴含着思想,达到理与词的统一,理与意的统一,意与兴的统一,浑然一体,无迹可求."兴趣"之形成,诗才、实感、真情是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在严格意义上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概念,其思想内容和文体特征并不统一,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文中具体分析了前人对于变文名称的争议,强调用"变文"这一历史概念来统称敦煌写卷中的这类通俗文学作品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对变文文体的来源进行了深入辨析,认为变文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关系作为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是劳动法学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因此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大量普遍的存在。对于"劳动关系"这个概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分析"劳动关系"这个概念,并将其与相关概念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劳动法学领域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俊 《惠州学院学报》2015,(2):98-101,128
穆旦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浪漫诗风无论是取材还是创作方法上,都与叶芝有着很大的关联。穆旦不仅从叶芝那里习得了总体性的自然主义关照,还汲取了叶芝早期浪漫诗歌的形式技巧;与此同时,穆旦倚靠古典传统,对叶芝诗歌艺术进行转化、改造和创新,并形成了"穆旦式"的浪漫。  相似文献   

16.
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获得不断的扩充,由简单的对天、水等物质的形容词,发展成为具有哲学宗教内涵的重要概念。六朝作为中国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这个时期大量道经被造作;道教吸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引进儒、佛两家思想,充实自身理论。而道教对自身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则反映在新出道经中。"清"的概念不断在新出道经中出现,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成为六朝士族道教标榜自身宗教特质、区别汉代以来的民间道教的重要特征。"清"的观念还直接影响到以后道教教义和道教宗教实践,在教义中主要的体现就是戒律,而在宗教实践上就是道教徒在斋醮与修炼的实践过程中追求"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何谓"真理"?这是每一个时代第一流的头脑都必然会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概念集中表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世界在他们眼中的图景。作为区别于"谬误"的"真理",是一个学术界与大众都广泛使用的概念。对此我倾向于作这样的理解:在汉语中,"真理"是合成词,即为"真相"和"道理"。"真相"相对于"假相","道理"的内核即"逻辑"——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因果关联的推理的有效法则。比如,在对历史的认识中的真理,就是所谓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有研究涉及叶芝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和禅宗的关系,但是叶芝与儒家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清。叶芝的诗作《天青石雕》散发着浓郁的儒家气息,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本文从叶芝自传、文集、书信等入手,通过文本分析和历史还原,试图说明儒家思想为致力于爱尔兰民族复兴以及西方社会改良的叶芝提供了思路,至少将他的政治理想与艺术追求合而为一。在一定意义上,该诗消解了东方与西方、诗歌与艺术、文学与政治等的对立,实现了统一。同时,该诗与儒家的关系能够为阅读叶芝作品和诗学提供新的视角,为儒家思想提供西方视角下的新涵义。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表达,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塑造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特定的音乐形象,而声音的好坏是决定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要懂得如何去鉴别声音的优劣,这个概念必须在开始学钢琴时就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思想系统阐述于内书七篇中。在庄子诸多重要概念中,"和"是贯穿于其学说始终的一个。"和"这一概念,是道与德的实质成分,是修养的方法,也是其目标;它包含了兼容与处顺两方面的含义,而二者又都是无为自然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