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巫史文化嬗变提出了对《楚辞》产生的看法.认为自西周开始的史官文化时巫觋文化逐步取代与正觋文化在荆楚地区的盛行,是《楚辞》在楚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先秦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巫觋文化──史官文化──巫觋文化这条轨迹迂回发展的,以《楚辞》为‘终点”,正好走了一个圆圈.这段漫长、曲折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巫觋文化是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文化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巫术占卜、原始宗教文化、神话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以占卜文化为主要形式,孕育出了一种极具浓郁汉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当前学者大多都倾力于对《楚辞》总体层面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闻一多、游国恩、郭沫若等。著名学者游国恩认为:在我国先古地域文化中,巫觋文化在楚地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①。这篇文章从“楚地重巫觋”入手,对《楚辞》中的神巫文化进行深刻探讨,这对于楚地巫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了解楚地民族风情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人之身份。就墓内西侧额部有刀痕非正常死亡的小孩骨架作人殉,就足以说明当时产生了贫富差距,有了压迫被压迫、奴役被奴役的关系了。有人认为墓主人为巫觋。我们认为如是巫觋也不是一般的巫觋,而是一种有特殊身份和权势的巫觋。况且墓主人不是女巫,而是男觋。从45号墓主人身份及迹象可看出当时社会已经超越母系氏族社会了,当时不仅已进入父系社会而且已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从45号墓的原始天文图来看,此墓可能是伏羲墓;原因有三:第一、伏羲生于濮阳而死后可能要叶落归根葬于濮阳,如《太平御览·七八》引《诗含神务》云:“大迹…  相似文献   

4.
<正>《左传》中描述的迷信现象,历来是学者们颇为关注而又莫衷一是的一个争论焦点。作为史书,《左传》自然以记史为主,但也有人认为:“左氏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灾祥,曰卜筮,曰梦。其失也巫,斯之谓欤?”(汪中《左氏春秋释疑》)清人的这一论断,是对《左传》很严厉的指摘,在研究界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巫觋是掌握"事鬼神"技能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唐宋以前,曾经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至今在不少乡村地区仍然发挥一定作用。与此相关,对中国巫觋的研究较早得到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大体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巫觋研究在大陆、港台地区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史脉络以及研究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取径:历史学、宗教史、社会史。归纳总结近百年来中国巫觋研究的学术发展历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巫觋研究,尤其体现在三个可能的面向:文献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纵向的历史学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巫觋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6.
一、所谓“巫蛊”问题“巫” ,按“说文”解释 :“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摆降神者。《国语·楚语》称 :“男曰觋 ,女曰巫。”降神捉鬼 ,在我国一些偏僻地区还可以见其形迹。北方名“巫神” ,南方叫“端公” ,统统之为“巫教”。远古时巫医不分 ,巫兼医 ,多以符咒冶病 ,或者懂得些偏方 ,给病人吃点草药。“蛊”的传说甚早 ,《左传》“昭元年近女室 ,疾如蛊。”“凡事行毒饮食中 ,杀人 ,人不觉。”可见蛊毒为害之可怕。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有名的“巫蛊”大惨案 ,据载 :汉武帝信方士 ,诸巫多聚集在京师 ,女巫往来宫中 ,教宫人“避难免灾” ,每屋…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社会,巫觋较为流行,他们遍布于朝野上下,按服务对象分,有宫中巫官、社会巫觋的不同;按营业方式分,有专业、兼业之别;按社会活动的性质分,有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宫中巫官是在皇宫里活动的巫觋群,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国家祭礼,为统治者提供神事服务;专业巫觋是社会巫觋的一种,指那些专门以营业为目的巫觋群,他们一般具有市籍,主要在市场上营业,有的与乡吏相勾结,诈骗百姓钱财,因此,受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在仕途上受到身份限制,当时的巫觋大多属于此类;兼业巫觋也是社会巫觋的一类,他们除了与专业巫觋同样从事巫业以外,还从事于其他行业;政治巫觋则是指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并取得相当的社会影响的专业巫觋,是巫觋对汉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类  相似文献   

8.
《陈风》是《诗经》中较为直接反映巫觋文化的篇章,巫觋文化与自古的巫祝氛围及外来影响是分不开的。由于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再参考《陈风》中的其他篇章,我们有理由认为《宛丘》中的主人公不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巫女,而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宛丘》这篇诗歌是对一个男子在一次民间集会上见到了心仪女子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学者中有四种解释:一曰卧具;一曰坐具;一曰坐卧具;一曰井上围栏。笔者通过对“床”这个概念在古代所表示的不同事物比较及对全诗意境的分析,认定“床”当为卧具。  相似文献   

10.
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求存的先民们需要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这种原始心态及智力能力最终导致了巫术和巫觋的产生。巫觋是神与民沟通的唯一桥梁,随着社会形态的日益完善,“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由此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11.
“孔颜之乐”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这个论题不仅是由韩愈提出来的,而且他还认为颜子的“箪食瓢饮”是圣人的细小之事,这个观点在宋代遭到了周敦颐、程颐等人的批判。“孔颜之乐”的命题正是在对韩愈观点的不断修正中才逐渐明晰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3.
郑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在从汉到宋的经典阐释里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定为“淫诗”备受贬斥。然而追究“郑风淫”一说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汉代诗教的反动,“郑风”作为突破口被赋予特殊意味,并由此展开了不同于汉儒的经典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4.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舞赋》并非宋玉所作:一、除唐人无名氏所编类书《古文苑》之外,自战国晚期至清朝的文献典籍中,未见宋玉曾撰写《舞赋》的记载。且《古文苑》将《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并未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二、《舞赋》记载的《激楚》、《结风》是汉代初年方才在楚地流行的舞曲,宋玉不可能是其创作者。三、《舞赋》所记载的"材人",亦称"才人",即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最早设置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因此,所谓宋玉《舞赋》,实为后汉傅毅《舞赋》的摘录。唐代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二书均将所收《舞赋》的作者题为傅毅,当确凿可信。而唐代总集《古文苑》成书时间较晚,其编者将所收《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实为在传抄时失察而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7.
王先谦的诗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弘扬三家《诗》,贬抑毛氏,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诗三家义集疏》中。他的诗学思想主要有“笙诗”声存诗逸、三家《诗》皆有古序和“美刺”。  相似文献   

18.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的秘密宗教法禁政策,继承了唐律中"造妖书妖言"和五代敕令中"夜聚晓散"的规定,发展为"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罪名,并把禁止妖教的法令从地方法规上升为中央法规。方腊事件后,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吃菜事魔"条法。宋政府对秘密宗教的法律治理,深刻反映了宋代官员的地方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20.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