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中古游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古游仙文学中,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类型:母亲型、情人型、女乐型和女仙型。母亲型的形象是西王母,她是传说中的太阴之神,兼管死亡与复活;情人型的形象是作为男性游仙者的追求或被追求者而出现的,其原型较为复杂,可能与迎神巫术、春祭仪式及房中术等有关;女乐型形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娱神乐舞;女仙型形象指的是作为仙界象征符号而出现女性。  相似文献   

2.
游仙思想作为抒情达意的手段,并形成游仙文学传统,伊始于庄子、屈原。到了汉代,文人们所创作的游仙文学,内容上继承庄子、屈原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长生享乐的渴求;表达对现实黑暗动乱政治的不满,对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传说中的仙人如何成仙和世间良吏得道成仙的记载;对祭祀、祈请神仙降赐祥瑞和神仙方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呈现出文学史定位回归正态,具体研究多围绕发生动因、渊源、内容分类、创作主旨、游仙模式、具象解析、文本细读等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出土文献、与汉代仙文化的关系方面,地域研究、阶层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4.
陈璐 《文教资料》2014,(31):30-32
晚清女词人的游仙词作数量不多,但格调清雅,意味隽永。词心千万种,女词人们在词中游心天外,穿越飞翔,充分调动了身体的机制功能,使词作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本文着重分析她们游仙词中的身体语言,探讨女词人的身体解放和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5.
游仙文学在秦汉是宗教诉或政治的附庸,它在魏晋六朝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受到同时兴起的道道的影响,但实际上与以汉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契机的文学的自觉有更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伤上表现人的主题,追求美的创造,从而汇入到当时的主流文学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游仙题材盛衰变化的历时性考查,同时参照个体生命意识在相应发展阶段上的变化,则可发现游仙主题在本质上是对人生有限的超越,是自我生命意识渐趋觉醒的表征。而游仙题材的盛袁也和作家对自我意识体认的不断加深相一致,而这才是它盛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古游仙诗中,游仙所经历的山水主要有山岳与海岛两大体系.山岳体系中较显赫的有昆仑、五岳,海岛体系中最著名的是三岛、十洲.仙化的山水在游仙诗中既是引发仙意的符号,也是承载仙踪的灵地.游仙中的幻境,其实是人间山水的投影;人们日常对山水的热爱,蕴含着寻仙的动机;而入深山寻仙,同样会激发登山临水的热忱.这使这一时期游仙与山水两种母题诗型各自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揭示山水与游仙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地理解游仙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学仙玉阳的经历,使其对道教、神仙的题材与故事非常熟稔,而且也加深了对道术、神仙的认识,培养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坎坷的遭际、细腻丰富的情感,使其将不易明言的人生感受、体认,借助游仙的方式来抒写,且绾合身世经历,使得游仙与诗人的身世融合为一,描述世事,曲折隐微,微婉顿挫,呈现出亦真亦幻的特色,常常难以索解。在对游仙诗的借镜学习中,李商隐比较多地汲取了郭璞的抒写方式并加以创造,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游仙窟》在日本大行一时,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文人对《游仙窟》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以平安朝后期为界,《游仙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从日本的书目著录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奈良和平安朝前、中期,《游仙窟》被著录进"集部",处于文学经典的地位,是被当作美文学来对待的;平安朝后期开始,《游仙窟》渐渐被视为狭邪小说,从"集部"转入"子部"。这种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学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文化的迷信思想、闳阔精神与游仙思想本身的迷信色彩、遨游天地及羽化飞升的跨时空感、飞动感,汉代民族心理的享乐侈糜、缺乏理性、忧时痛苦、丰富的想象与游仙思想的长生久视、非理性特征、自由快乐、超现实性取得了一致。汉代游仙思想受文化心理影响得以普及光大,汉代文化、民族心理也借游仙思想得以淋漓展示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古时代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是理解当时文化发展历程及其变革的重要环节。王永平新著《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对江淮地域士人流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人物的探讨,提升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丰富了学界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4.
客家园林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表现载体。客家地区社会环境是园林景观形成的制约因素。客家聚落景观中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的构成是客家园林形成的物质基础。客家园林形成于南宋时期,从属于区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包括存在于客家地区或者在客家住地之外的,以客家文化理念为指导思想、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供人们聚集、游憩、观赏的园林。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典园林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集诗、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园林标识就是一种“文化标签”,游客能从中很快解读到相关的内容要点,找到相应的文化信息。苏州古典园林应在做到标识设计艺术化的同时,进而实现艺术设计环境化,在标识造型、色彩、环境和生态等层面上均要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独具东方文化神韵的中国古典园林堪与古希腊、西亚园林相媲美的原因除了中国传统之儒、道、释时空意识、审美情趣、伦理意志以及人格理想等理念巧妙融合以外,对独具神韵的水文化近乎完美的诠释,更是其享誉盛赞的又一制胜之因。中国古典园林对水元素的应用以及对水文化的诠释颇值一议。  相似文献   

17.
赶花园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习俗节日 ,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方式 ,他们通过对歌 ,“答歌意合而成”来反抗传统的“还娘头”的婚姻形式 ,从而形成了集恋爱文化与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花园文化。通过对花园文化的形成、内容、特征的研究 ,揭示了侗族人民生动活泼的自由恋爱生活 ,从而加深了对侗族人民婚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综合研究安徽现有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发现目前安徽生态农业观光园普遍存在主题定位模糊、生态实践偏离和市场论证缺位的问题。依据生态农业理论和农业观光园旅游发展规律,并结合安徽广德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地域脉络背景,提出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运营的三条具体对策:生态规划立园、生态文化兴园和生态经济强园,以期对在建和规划之中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园林不仅仅是一处休憩的地方,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存在.而在我国的园林艺术中"山水"始终是园林造型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其中"水体"更是园林的灵魂所在,是我国"道法自然"的核心.通过"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和在园林中的运用,综合地论述了"水"如何使园林展现出自然的灵动之美,以及中国园林和园林中"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皖北地区经历了辉煌而发达的远古和中古时期,但在近千年的自然灾害冲击下,产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反过来,皖北的贫困文化又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发展皖北,必须要改造当地的贫困文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