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繁荣出版与编辑的关系不可小觑。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讲,为崛起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应该普遍提高编辑以及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一如具有张元济那样的"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的胆识和果敢。编辑出版人站在时代的行列,以编辑出版为志业,继承和实现文化建设的抱负,成为民族精神之火与利益之油,成为时代的追随者、文化大厦的建设者,为此开新路,领风骚,执牛耳,编辑追梦,同样瑰丽!我们这个时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是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视野中审视编辑与出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最能体现我国现代编辑和出版业的精神。张元济抱着“扶助教育为己任,故向书林努力来”的理想来经营商务印书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启蒙运动,是我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开端。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张比如白话文化和现代教育都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得以实行,1949年以前进过学校的人几乎都读过商务印书馆的书。商务印书馆还荟萃了当时中国顶尖的知识精英,他们整理古籍,翻译西方著作,参与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形态,我们很难估量他们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同时商务印书馆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其影响一…  相似文献   

3.
谈到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一代出版巨擘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是无法绕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张元济,其领导下的商务印书馆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版界的老大.为了保护中华古籍,将商务印书馆做大做强,张元济可说是呕心沥血,无论遇到何种人生窘境,张元济都做到了铮铮铁骨,一身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5.
商务印书馆汪家熔同志的出版史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最近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汪家熔同志多年热心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整理、辑集有《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文诗》等  相似文献   

6.
王卫芬 《编辑之友》2011,(12):127-128
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坚持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使得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成为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重阵。在他硕果累累的出版生涯中,主持编著和出版各类新式教科书是其中一项非常重大的工作。据研究,张元济亲自参与编纂、校订的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7.
成果娜 《新闻世界》2014,(12):127-128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杰出出版家,有“中国出版第一人”之称。在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张元济以扶助教育、义利兼顾、开明务实的出版思想经营馆务,将商务印书馆从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印刷所发展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兼具出版、印刷、发行的大型股份制企业,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代中国出版业应积极从张元济的出版思想中汲取营养,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8.
王绍曾与商务印书馆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1930年,王绍曾进入商务印书馆校史处协助张元济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馆中工作也使其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绍曾开始正式研究张元济其人其学,研究重心偏向张元济的古籍整理与校勘成就,同时发起并向中华书局讨回《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又组织团队进行整理并最终将...  相似文献   

9.
彭秋龙  秦思慧 《出版与印刷》2020,(3):103-108, 92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奠基人,他以旧式学人特有的出版精神,带领商务印书馆取得了诸多成就,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阐述了出版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张元济出版精神的表现,提出了张元济出版精神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新时代编辑人员培育出版精神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在1902年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前,通过兴办新学、培养英才逐步完善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同时也看到出版对于普及教育的巨大作用。1902年加盟商务印书馆后,他带领商务印书馆一路迎风破浪,17年间使得商务的资本增长了499倍,从一个小小的印刷工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出版企业,创造了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入主商务伊始,张元济便为商务印书馆确立  相似文献   

11.
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之端的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创立于1897年,距张元济加入约5年。商务创办人夏瑞芳等人多是印刷工人出身,故初创时期的商务具有印刷企业性质。商务在张元济入主之前除承印账册、广告、报纸外,共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十六种左右...  相似文献   

12.
熟悉现代出版业的人大抵不会对“张元济”这一名字感到陌生。张元济先生耗费大半生精力,致力于经营商务印书馆。他参与、主持、督导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出版等各项工作,使商务印书馆从草创初期的一家简单印刷企业变成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为主,兼及其  相似文献   

13.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艳 《出版科学》2002,(1):64-66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早年中进士,点翰林,激于时势,抨击时弊,参与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被革职。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 《图书馆杂志》第二期刊登的《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是叶宋曼瑛女士多年研究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这一科研项目中成果的一小部分。自二十年代末期迄今为止的五十多年间,国内外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的各位专家中,宋女士是最严肃的一位。她不仅不倦地掌握材料,而且跋涉万里进行采访。力图更多地掌握到一手材料。她的研究成果和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在论文中独排众议,充分肯定了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高  相似文献   

15.
《张元济书札·增订本)出版。1981年底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元济日记》和《张元济书札》。《日记》是全文,《书札》则是极少一部分,不足20万字。张先生生前交游极广,书信往来极多。缘由刚拨乱反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4月25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浙江海盐召开。本次活动为期3天,包括张元济纪念馆开馆和思想研讨会两项内容,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了解,张元济故居海盐县投资4300多万元,启动了"张元济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和"张元济纪念馆"  相似文献   

17.
正暮春四月,去浙江海盐小城朝圣——参加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张元济诞辰145周年纪念暨《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会、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甫一开始,知名出版人王建辉首先发言,直抒胸  相似文献   

18.
一、辞职风波及其影响 先知先觉者总有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张元济亦如是。在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后两次辞职。这两次辞职间隔不算太久、原因大致相同,且均引起轩然大波,胡适、梁启超等文化界名流纷纷表示关注并写信挽留,但张元济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卸职而去,深刻反映出当时商务印书馆管理层内部,尤其是张氏与高凤池之间在企业管理思路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严重分歧。  相似文献   

19.
张元济于1910年3月17日(二月初七日)从上海起程,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欧美环游之旅,于1911年1月18日(十二月十八日)回到上海。张元济且走且停,一路考察了西方各国教育、出版、印刷事业,同时还与商务印书馆的同仁频频通信,处理馆务。文章主要对1910年8月张元济致夏瑞芳和高凤池的一封信做求证与解读,以期管窥此时张元济对中外合作出版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茅盾同志的回忆录《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提到张元济先生,说他是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开辟草莱的人。“不但是最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今年是张元济先生的逝世二十周年,很希望商务印书馆能编一本书来做个纪念。凡在历史上做出过贡献的人,人民是不能忘却他的。张先生诞生距今一百十三年。在他七十生日的时候蔡元培、胡适、王云五曾联名发出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