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包括VEGF—A,-B,—C,—D,—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都与同型的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Fltl),VEGFR—2(KDR/Flk1)和/或VEGFR—3(Flt4)结合。本文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人体中最常见、多发、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侵袭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而新血管生成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影响肿瘤发生与否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在胃癌的生长、转移过程中,VEGF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与血管、淋巴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VEGF和VEGF受体家族VEGF家族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有丝分裂原,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能增强内皮细胞的生存能力,促进有丝分裂,增强趋化性和血管渗透性。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VEGF-A主要调节血管的生成;VEGF-C和VEGF-D主要调节淋巴管的生成;VEGF-B在结构上类似VEGF-A和PLGF,它在结直肠癌的转移淋巴结中有高水平表达,但它的具体功能还没完全明了;VEGF-E结构类似VEGF-A,能够有效促进血管的生成。VEGF-A基因定位于6P21.3染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周围和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 vessel density,LMVD),分析其与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食管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周围区LM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肿瘤周围区LMVD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食管癌在肿瘤周围区存在着明显的淋巴管形成,检测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序言乳腺癌是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宫颈癌而居第二位,男性也有患乳腺癌的只占乳腺癌的病人的1.5%左右,初次月经来潮过早或月经周期短(<21天)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倾大;还有人分析妇女吃糖过多乳腺癌的患病率能提高2~5倍。病理分型大致可分为非浸润癌、浸润癌及特殊型,乳腺癌以淋巴道转移为多见,但较其他脏器的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乳腺的淋巴系统;乳腺叶间淋巴管汇合成深部淋巴丛注入腋窝淋巴结,其中一小部分可直接注入锁骨下淋巴结。乳房表浅淋巴管于乳晕下形成淋巴网,可跨过中线与对侧乳腺淋巴管相通,注入对侧腋窝淋巴结。胸骨旁乳内淋巴结也是乳腺癌的转移渠道。本文就乳腺癌术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术后胸壁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放疗和综合治疗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养阴清热方抑制小鼠Lewis瘤肺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养阴清热中药对C57BL/6小鼠移植Lewis瘤肺转移的作用,并探讨机理.[方法]干扰素和养阴清热中药分别作用于动物模型,21 d后处死动物,统计肺转移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内皮标记物Factor-VⅢ.[结果]肺转移灶计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干扰素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在VEGF表达上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干扰素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记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干扰素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养阴清热法对L.L.C的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机理是在降低VEGF表达的基础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
淋巴回流是指人体组织液中的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形成淋巴液后,沿淋巴管汇集,最后经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返归血流的过程。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的重大意义在于: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以及清除组织中的  相似文献   

7.
<正> 有这样一道试题:在人的右臀部注射胰岛素,在何处血液中最先发现胰岛素分子?供选答案是:A、右臀部毛细血管B、右臀部毛细淋巴管 C、左锁骨下静脉 D、右锁骨下静脉。此题学生答错者很多,究其原因,一是忘记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返回血液需经过淋巴循环途径;更主要的是不清楚淋巴回流的区域性。 淋巴循环始于毛细淋巴管,多余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毛细林巴管经逐级汇合形成各级淋巴管。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淋巴循环的变化,本文采用肠淋巴管插管技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期的肠淋巴流量及肠淋巴管压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肠淋巴循环发生了明显变化。休克早期、休克晚期的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输血输液治疗后,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迅速回升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淋巴循环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Ki-67、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79例乳腺癌和34例乳腺良性病变的Ki-67、VEGF、CD34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良性病变中的Ki-67、VEGF、CD34阳性率分别为53.1%、78.6%和100%;乳腺癌中的Ki-67、VEGF、CD34阳性率分别为75.6%、80.9和100%。乳腺良性病变中Ki-67、VEGF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D34不存在明显差异;Ki-67、VEGF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在低度恶性肿瘤与高度恶性肿瘤中存在明显差别.并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CD34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在低度恶性肿瘤和高度恶性肿瘤中不存在差异;Ki-67、VEGF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转移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别.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密切相关.CD34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在淋巴结未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别;Ki-67与VEGF、VEGF与CD34表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结论:Ki-67、VEGF、CD34与乳腺癌的病理参数之间存在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是制定乳腺癌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的重要依据,是对传统的激素受体检测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乳腺癌的转移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离,穿过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诱导生成新生血管,穿入邻近淋巴管和血管,在新的基质中形成转移灶等诸多步骤交杂的过程,研究发现,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均有基质金属蛋酶(MMPs)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肿瘤细胞在机体选择压力下不断演化的过程,了解肿瘤细胞的演化现象与机理,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通过MTT法从萘酰亚胺为母体合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高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化合物C8。研究方法为选用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系MCF-7、Hela、U-251和SMMC-7721通过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萘酰亚胺类化合物作用不同时间后对细胞体外培养的抑制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若干种亚胺类化合物中,只有化合物C8对上述肿瘤细胞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时间延长更为显著,其他化合物无显著性,进而推测化合物C8能够明显抑制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生长,并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具有高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化学感受器瘤亦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较少见,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 通过此次病案讨论使临床医师及实习学生了解化学感觉器瘤的相关知识,掌握其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及治疗率  相似文献   

14.
浅谈肿瘤与抑癌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是各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而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了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本文就与肿瘤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几种抑癌基因的情况进行阐述 ,目的是为了使大家能对肿瘤与抑癌基因有更深刻地了解 ,并且对抑癌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将为中医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预防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观察发现,209例直肠腺癌中有112例发生了肿瘤出芽,出芽率为53;.59%。肿瘤出芽的发生率与直肠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润、血管侵润、神经侵润和TNM分期明显相关( P<0.01),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也有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这表明肿瘤出芽是提示直肠腺癌侵袭性生长的形态学特征,有肿瘤出芽现象提示患者可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P53,nm23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原发乳腺癌标本进行P53和nm23蛋白检测,检测结果按照年龄、肿物大小、病理学分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分组统计分析,组间显著性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物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但与乳腺癌病理学分型和分化程度关联密切;nm2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癌肿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癌肿大小和转移有密切关联。结论根据nm23检测结果筛选具有转移危险的患者,早期实施化、放疗;根据P53检测结果,早期预测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综合二者检测结果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恶性肿瘤那样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恶性肿瘤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其家庭,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更加重了患者的恐惧、疑虑、忧郁、绝望等情绪反应,如果肿瘤患者能乐观地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积极地配合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病情好转,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转录因子TRRAP是维系生命体正常活动的重要蛋白,目前对其功能作用还知之甚少,相关研究方兴未艾.2011年发现TRRAP一个多发点突变与肿瘤相关,该突变亟须在人群样品中进行检测,以增加对该分子与肿瘤发生关系的了解.本文设计了一个通过PCR扩增,然后酶切的检测方法,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9.
Standard treatment options for breast cancer include surgery, chemotherapy, radiation, and targeted therapies, such as 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and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cently, the recognition that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romotes tumor growth and survival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immunotherapies. Several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ies have been studied both preclinically and clinically and already have been shown to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conven- tional treatment modalities. Therefore, therapies targeting the immune system may represent a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s.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recent findings that elucidate the roles of suppressive immune cell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the tumor-promoting microen- vironment, and the most current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breast cancer.  相似文献   

20.
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the nipple-areola complex is extremely rare. Less than ten such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English literature so far. Herein we describe a 52-year-old female presenting with a 1.5 cm× 1.1 cm×0.7 cm nodular lesion over her left nipple, and leiomyosarcoma was prov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xcised specimen. Positron emitted tomogram (PET) revealed no abnormal signal other than the primary site. Microscopically, this poorly circumscribed tumor was composed of interlacing bundles of smooth muscle cells with bizarre and pleomorphic nuclei, as well as prominent nucleoli. Its mitotic count was up to 7 mitoses per 10 high power fields (HPF).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tumor cells revealed positive stain for α-smooth muscle actin and vimentin; and negative for cytokeratin, CD34 and S-100. Left simple mastectomy was undertaken and no residual mass lesion was noted on the resected specimen. Related literatures about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breast leiomyosarcoma will be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