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稿本<般上旧闻>六卷,山东省博物馆藏,二册,每册各三卷.行字不一,无界栏行格.全书涂乙满纸,然皆规整可辨,盖寿梓前未及誊清之定稿也.撰者葛周玉,字溪璜,号般水渔人,德平人,乾隆庚寅副贡,历官山西凤台知县.<德平县志>[1](以下简称<德平志>)本传云:"著有<般上旧闻>四卷、<般上草堂>六卷梓行."<般上草堂>概其集名,今各家书目不见著录.<般上旧闻>,宣统<山东通志·艺文>[2](以下简称<山东志>)据<德平志>标卷,入史部地理类杂志之属;<贩书偶记>录有嘉庆七年刻本;今<山东文献书目>仅著录此稿本,则其稀见可知矣.  相似文献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唐振常(1922- )原是学新闻学的,1946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上海<大公报>工作.在<大公报>、<文汇报>前后从事新闻工作15年,后来却改了行,从事历史研究,主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文化史,较集中地研究了章太炎、蔡元培、吴虞三位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取得了一批较令人注目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了<章太炎吴虞论文集>、<蔡元培传>等专著和发表了<"四人帮"与青红帮>、<派性考略>等论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刘知几<史通·书志>对<天文>、<艺文>、<五行>三志的批判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但同时也肯定了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5.
1936年8月到1937年4月,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继在中国的西北角考察后,又第二次来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采访,写了大量记录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情况的文章,后来集为<塞上行>.<塞上行>一书不仅及时客观的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采访了中国红军的领导人、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等,而且它在写作手法上也延续了<中国的西北角>的风格,文章不仅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等问题,而且作者还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深刻的剖析,加以评论.这砦评论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陕西电视台第一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全新节目--<第一新闻>在2010年的新年第一天闪亮登场.在这之前陕西地区已经有了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如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的<都市快报>,西安电视台的<西安零距离>和<直播西安>等,而且根据央视索福瑞2009年提供的最新收视数据,这三档栏目都分别进入所在电视台收视最高的栏目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五行>"仁气"、"义气"、"礼气"、"进端"、"终(充)端"、"终(充)心"等说法展开,剖析孟子四端说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思想史轨迹,同时展示<五行>与<孟子>之学的巨大差异,比如,<五行>中仁、义、礼等德行的生成还有另外的基源和路径,其生成过程有相当丰富的层次,以及<五行>篇德行的生成有向内、向外寻求两路,而<孟子>则主要仰赖向内寻求等.  相似文献   

8.
尹韵公简介:1956年生于重庆,幼承家学,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硕士时,沿着范长江西北采访的路线,重新采访,出版<西北采访万里行>,据此而成的<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等论文,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电视对农传播不景气的情况下,<垄上行>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十分难能可贵.本文试图从<垄上行>的品牌定位、节目制作、品牌拓展、品牌的精神内涵等角度,探讨<垄上行>构建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奥秘,期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对电视媒体尤其是对农电视栏目如何成功打造品牌、更好地服务"三农"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徐中舒与明清档案——纪念徐中舒教授诞辰110周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中舒教授(1898-1991)名裕朝,后改名道威,后来以字行,称为中舒,安徽怀字(今安庆市)人,1925年报考了北京清华学校创办的国学研究院,以第五名被录取,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曾在<立达>第一期上发表了<古诗十九首考>.  相似文献   

11.
从《闽台好滋味》在台湾地区的高收视率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福建海峡电视台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共同制作的23集系列片<福建行·两岸情>在台湾地区播出后反响良好,其中的<闽台好滋味>更是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本文对<闽台好滋味>为何能在台湾地区获得高收视率作了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从2010年12月中旬至2011年1月下旬,媒体纷纷梳理2010年最有价值的人物和事件,创意纷繁.笔者粗略浏览了北京的<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的<东方早报>,广州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年终盘点,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许多以东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观念为表现对象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纷纷亮相荧屏,其中有一批优秀剧目相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比如,2002年播出的<刘老根>,2003年的<希望的田野>,2005年的<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2006年的<都市外乡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老娘泪>、<插树岭>、<乡村爱情>,2008年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静静的白桦林>,2010年的<乡村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大多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拓宽思路,成为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荧屏风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0,(6):65-65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10,(6):56-56
权延赤(1945年11月26日-),著名政治传记文学作家. 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祖籍河北完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室专业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转业.其代表作有<多欲之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红墙内外>、<领袖泪>、<共和国秘使>、<红朝传奇>、<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掌上千秋>、<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沉浮录>、<龙困--贺龙与薛明>、<第三代开天人>等.其中长篇小说<狼毒花>改编为电视剧.  相似文献   

16.
提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滨同志,就很容易让人想由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中那个快人快语、待人热情、办事干脆利落的街道主任.李滨早年投身革命,在她这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先后出演<龙须沟>、<茶馆>、<关汉卿>、<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多部精品话剧.1981年参与话剧<北方>编剧并获得全国编剧奖,离休后步入影视界,出演了<甲方乙方>、<卡拉是条狗>、<西洋镜>、<我的父亲母亲>、<编辑部的故事>、<心理诊所>等多部电影、电视剧,李滨通过她那朴实细腻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为人熟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敬重.  相似文献   

17.
石康,作家、编剧.生于1968年,北京人.大学在联大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读技术经济专业.1993年起写作至今,著有长篇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合称"青春三部曲")及<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随笔集<鸡一嘴鸭一嘴>、<北京姑娘>;电影剧本<大腕>、<北京风情画>、<新摇滚青年>、<普通生活>、<英雄时代的终结>等.  相似文献   

18.
<宋王长史转念功德碑>,收入<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一书.据是书介绍,碑石长108厘米、宽46厘米.碑文14行,满行40字.正书.1987年四川省荣县富东乡王序村出土,现藏荣县文物管理所.为对比论述方便,兹将原书所录碑文转抄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叶永烈,上海人,自1951年起发表诗作,早年的代表作为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担任主要作者)和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其中有:反映中国共产党斗争历程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