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治国学杂话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  相似文献   

2.
读书苦乐     
杨绛  兆龙 《出版参考》2005,(1):23-23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3.
你想在一夜之间就能把你的人品学问和工作能力提高到貌似高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地步吗?我有个"诀窍",当官,包你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全才",什么都懂,不信你试试,准灵.  相似文献   

4.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5.
《天津档案》2006,(2):48-48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想年轻漂亮,年轻的女性尤其如此。但要保持年轻漂亮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里边大有学问,“10个让你年轻十岁的办法”,向你提供一点这方面的信息。[编按]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常是指自然科学——久已被当作这个世界上最正确、最有力量的学问,它能够揭示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能够揭示真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只用科学去研究别的学问,已经无法想象科学本身可以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了。  相似文献   

7.
“企业形象”和“报纸形象”言微现在广告事业大有发展,对于扩大企业影响和活跃经济很有作用。广告的“学问”也大有发展,形式日见出新,努力做到引人入胜,宣扬自己。比如,做广告可以集中力量,一哄而起;也可以细水长流,让你天天加深印象;可以长篇累牍,让你看得发...  相似文献   

8.
邓小丽 《大观周刊》2011,(34):202-202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义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义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我发现他们的学者不太逛书店,至少不像我们中国学者那样逛书店。在中国,逛书店几乎成了一个研究文史哲,特别是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人的一种习惯。如果别人觉得你不逛书店或者不会逛书店,那就好像是说你没学问。  相似文献   

10.
在《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手记载:“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体焉’。……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家里休息,他的学生子贡就提起长袍子的下襟去见他,说:“我跟你学习好几年了,可是现在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止不前,不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认为:要注重学问上的兼收并蓄,就是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问之道的"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相统一,理学就是经世,经世就得躬行,不能只知道空谈心性,也不能只知道空谈践履。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认为:要注重学问上的兼收并蓄,就是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问之道的“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相统一,理学就是经世,经世就得躬行,不能只知道空谈心性,也不能只知道空谈践履。  相似文献   

13.
接回信,知道你最近也在考虑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的问题。你说读了我上次的信,正合你意,决心把做学者型记者定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但是不知如何起步。好,今天就专门谈谈记者如何治学的问题。治学就是研究学问。学问的范围十分广阔,凡世界上直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研究的对象,这是艰辛的创造性的学术活动。记者冶学应当从何着手呢?我虽然做了半辈子记者,却没有达到学者型记者水平。为了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我阅读了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谈治学经验的文章,同时还访问了我所熟悉的几位专家。他们这些人都是穷毕生精力专攻一门学问的专职研究人员,记者  相似文献   

14.
细节决定安全成败。信息系统的安全长堤,一朝不慎就有可能溃于蚁穴。什么是社会工程学?简而言之,社会工程学就是使人们顺从你的意愿、满足你的欲望的一门艺术与学问。为什么它是CIO必须掌握的学问?因为自计算机诞生之日开始,它就是黑客入侵系统的终极手段,也是信息系统防不胜防的最大安全漏洞。  相似文献   

15.
从编辑工作的角度上看,笔者是喜欢自然来稿或自由来稿的。稿件来了,摊在桌上,拆开了,先大致翻翻,挺愉快的。有点儿像电影《阿甘正传》中说的,打开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每一粒到底是什么馅儿,都是什么味道。赶上特别欣赏的稿件,就多少有些幸福的感觉。说到幸福的感觉,最让人舒心的是看到一篇好稿,然后慢慢与作者有所接触,三五年七八年,一系列愉快的文字之交后,成为伙伴,甚至朋友。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不能过于奢望。喜欢自然来稿,这里还包括喜欢陌生的感觉。陌生作者的作品,倘若真需要编辑和其交换对稿件的看法,大多可以直…  相似文献   

16.
域外隽语     
※不要问你自己世界需要什么;问你自己什么事能让你充满活力。然后去做那事,因为世界需要的是人们充满活力。※假如你不能成为一位诗人,那就成为诗。※跨上第一个楼梯,  相似文献   

17.
梁衡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职业具有多动思维的特点和要求,那就是机敏灵活,求灵求变求动—— 记者的任务是向社会抓信息。但是社会上并没有为你准备好现成的信息,要靠你去找、去挖.就好像猜谜语.告诉你“打一什么”,到底具体是什么却不能告诉你。记者所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的目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相似文献   

18.
《采访对象主体论》的著者靖鸣,曾长期在新闻媒体从事采访报道活动,对采访对象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他在研读中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著作时,却发现没有人把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采访对象作为专门的学问深入、系统地研究过,只是在新闻采访学中作为记者工作的客体有所提及,这合理吗?这符合新闻传播活动的实际吗?社会上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纷繁复杂、流动性和变动性大,能否对采访对象进行科学研究,使对采访对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过去不曾有这门学问,现在建立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9.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3):14-14
“中国是我加入公司后30年来最大也是最令人激动的机会,这并不是“我们应不应该”或是“我们能不能”的问题。如果你想成为一家未来的全球公司.你绝对必须进入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20.
刘C  汤景华 《大观周刊》2006,(47):120-120
逛街,每个人都会的常规动作!但如何逛街、怎样逛街却是一门学问。本栏目记者将带着大家一起去逛街、淘宝,欢迎“熊掌族”加入我们逛街的行列中来.尽情展示你的逛街心得!逛街热线6942862。[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