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陶渊明一生的行为出处。根据陶渊明"原始情结"从形成到释放的过程,陶渊明的人生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情结"的形成奠定期、压抑徘徊期和回归坚守期。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的陶渊明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庭情结,是一个对儿子们充满爱怜之情的慈父。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人伦亲情和亲子之乐让陶渊明抛却功名甘于归隐。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也是其田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的陶渊明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庭情结,是一个对儿子们充满爱怜之情的慈父。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人伦亲情和亲子之乐让陶渊明抛却功名甘于归隐。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也是其田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生活、创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但两个时期相比,带湖时期是对陶渊明思想的表象认同,瓢泉时期对陶渊明的认识则深刻多了.但陶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辛弃疾的田园词作也没有真正反映出田园生活的辛劳,其审美情趣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6.
明代“昊中四才子”之一、诗文书画“四绝”的艺术家文徵明有着很深的陶渊明情结。从人生遭际、诗文创作、书画艺术三个角度,考察文徵明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印证陶渊明对于后世文人士子的·心灵状态、生存方式、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为传统书画艺术探讨文化根源的同时,也可拓展陶渊明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诗人一生的行为出处。陶渊明从大自然、现实人情和古籍先贤中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之美,追求并享受着"人生的余裕",实现了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具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在人格取向、文学创作原则诸方面同陶渊明有诸多精神契合之处。朱自清狷介刚正的完整人格、其作品纯正朴实的清新之风,书写了陶渊明诗学的时代回响,他的文学实践强化了陶渊明及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文中凝聚着浓重的怀古情结,具体表现为好古书、慕古人、思古风,这与他的家庭教养、中国重史传统、晋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等影响分不开。怀古情结对塑造陶渊明的伟大人格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人格主要表现为热爱生活、追求真善、不慕荣利、固穷守节、关注现实、关心民众。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3.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4.
探讨陶潜作品中接受和运用《论语》的情况,其间表现出陶潜对孔子的虔诚崇拜、人生准则的效仿表达和隐士身份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 ,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不是纯粹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通过对荣子期、张挚、疏广等许多历史人物的赞美,描述隐者的高尚情操,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历史的印证,同时宣传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在《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作品中,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显著。因为他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些接触,所以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诗篇。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懑凝结为充满矛盾的诗篇,例如《杂诗》之八、《饮酒》,他鸣出了心中的不平之后又不得不作“既醉之后,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的申明;喊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东晋诗坛泰斗,也是我国诗史上少有的高人逸士。他因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退隐田园,但他胸中却始终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诗人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在其田园诗中有着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刘勰吸收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指出,"文"是与与天地同构并生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构成的"文",是变化无穷的,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19.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