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名词简释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中辅助皇帝统冶人民的最高官僚的称谓。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给贵族元老的虚衔,对皇帝在名义上居师长地位,无实职,不常设;国家行政实权,在卿士手里。秦和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构成三公九卿的封建政治机构体系。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国政;太尉主管军事行政,不常设;御史大夫除主持监察外,执行副丞相职务。这时,三公在中央政府中成为最高的官僚,各有一定的实权;但皇帝经常直接指挥  相似文献   

2.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3.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杨萍 《文教资料》2011,(1):74-76
1861年辛酉政变中。以慈禧和奕新为首的集团采取果断行动。在中央铲除了肃顺集团.全面掌握了政权。然而,成丰末期,辅政的肃顺等人在政治上重用地方汉族官僚.所提拔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已成气候,在清朝政坛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慈禧和中央政府对这批湘淮官僚的安抚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究其原因.除了湘淮官僚以现实前途为考虑外,更为重要的是肃顺等人与地方湘淮官僚的严重政见分歧,尤其在对外关系方面。本文对此加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6.
皇帝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运转的核心,而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生伴随着官僚群体的形成,皇帝和官僚群体共同构成了秦的统治阶层。官僚既服务于皇帝,又有着自利的取向,因此,官僚行政过程常常在服务与自利取向之间存在紧张关系。秦皇帝为了不使官僚行政超出自己可以操控的范围,组建了御史监察机构,并成为皇帝操控官僚行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高考试题](2009年广东卷第5题)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问题时,曾涉及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内阁”及“军机处”等官僚体制,这些机构是怎样确立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本文结合中学课本,进行一些分析、综述。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第一次走向统一,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  相似文献   

9.
一、汉末社会风尚和学术走向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孙弘以治《春秋》由布衣拜相封侯,天下学生靡然乡风。从此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士族。土族以儒生入仕的封建官僚为首,包容了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的知识分子,在西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王莽居摄之际,一部分士族屈志求全,颂德献符  相似文献   

10.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以功臣为三公,丞相位尊权重;西汉中期,太尉易名大司马,横跨中外朝;西汉后期,大司马专朝,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三公制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SKJ-PCI型数字随动系统的软件系统进行了重新开发,增加了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改造后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简捷方便的接口,使学生自行设计开发的控制算法能方便嵌入系统,实现如模糊控制和最小拍控制等。同时改造后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文档,使学生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文章在对原系统的不足进行分析后,介绍了改进方案和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明清刑事审判制度是古代刑事审判制度较为完备的形态,有很严密的制度。《胭脂》中有多处描述明清的刑事审判制度,同时对形成冤狱的制度原因也有所反映。其中,刑讯制度、证据制度与死刑案的审转制度既是明清审判制度不断完善的标志,也是造成冤狱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高校化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SP技术为基础,设计和开发了化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主要包括:用户帐号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化学药品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五大模块,并着重介绍了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而且在设计网站时采用了CORBA技术,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可复用性和效率,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福建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制度设计相对静态、滞后;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执行制度刚性不足、制度检查力量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提高制度建设的集成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并突出抓好防止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关键环节制度建设,推动福建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好转.  相似文献   

15.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清代政府对于工商业的监管较为宽松,商人们积极地建立了许多会馆、公所这类行会组织并制定行会规约来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益。这些行会规约大致可以分为财务制度、用人制度、救济制度、商事组织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等等。分析这些制度可以发现,清代的工商业行会规约虽然是由不同的行业会所制定,但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并拥有了一套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代以来,我国就已经将科举考试作为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明、清两朝大致相同,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其阅卷制度也十分严密,建立了锁院制度、糊名制度和誊录制度。科举考试与阅卷制度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程式化,并且八股文数百年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柴油发电机调速器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柴油发电机调速系统的转速响应特性。文章分析了柴油机发电机调速特性,建立了柴油发电机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柴油机调速系统参数表达式。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进行控制器的选择,分析比较闭环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控制器和最优控制策略LQR控制器,以完善调速器参数。通过仿真系统状态在阶跃响应和参数摄动时响应曲线,分析比较仿真结果,结果显示该设计的发电机调速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并且改善了系统频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对类Lorenz系统的状态变量加上时滞得到一个泛函微分动力系统--时滞类Lorenz系统。首先给出了该系统仅存在零平衡点的条件,然后根据系统在零平衡点处的线性化系统对应的特征方程根的分布情况,给出了系统在零平衡点处稳定性和发生Hopf分支的条件,最后通过一些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网上购物系统的背景及网上购物模拟实验系统设计与研究的意义。结合实际网上购物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给出了模拟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库,并采用Visual Studio.net 2005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购物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不同检测系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测定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方法对比分析,探讨各系统之间检测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参照NCCLS《EP9-A文件》的要求,以可溯源的检测系统为目标检测系统,均采用酶法测定TCHOL、TG,对本院3个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朗道质控物(水平2和水平3)各测定21次和测定新鲜血清标本40份。朗道质控物和新鲜血清标本TCHOL、TG测定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各检测系统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各检测系统测定新鲜血清标本TCHOL、TG可靠性系数α分别为0.9977、0.9990,各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各检测系统测定TCHOL、TG的精密度CV均小于5%,以可溯源的检测系统1为目标检测系统,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TG检测系统2和系统3均未超出临床接受范围,而TCHOL均超出临床接受范围。3个不同检测系统测定TG结果具有可比性;而TCHOL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需采取整改措施。当同一实验室同一检验项目存在二个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