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的阅读快乐而富有个性。  相似文献   

2.
怎样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沉醉于语文学习情景之中,真正体验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呢?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感动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受到感动;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其次,必须认真开掘快乐之源--教材中蕴含的快乐因素,让它在教师的设计下,成为感动学生情感的"息壤".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情感带来的快感,他才能真正地乐学、爱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科学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力上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是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  相似文献   

4.
享受阅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阅读理应成为阅读者的一种精神享受,享受阅读理应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是一种享受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它们对学生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渐染作用。然而,这些文化的精髓,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如果让阅读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享受,必将有助于这一转化的实现。我们知…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教师只有悉心关注学生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人人想喝,人人爱喝的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6.
戴滢淼 《文教资料》2005,(3):123-124
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家都在学习新课程标准,都在认真、积极地实施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出色。我认为,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师角色、教材处理、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的转变,才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一、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1.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2005年第3期文教资料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  相似文献   

7.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执教的理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因此,教学重点是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只有学生自主走进教材,才能做到"情感体验"四个字,教师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犹如美食,有些人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些人如饕餮吞食、暴殄天物,而有些人则慢炖细品,让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相结合,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语文大餐. 一、初尝——唤醒"兴趣化"阅读动力 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而唤醒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便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语文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不断发展,即达到以"本"为本,读写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阅读主体,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学习主人位置“错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我想说:"多认识字,早阅读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大千"字"界里想认字、会认字、多认字呢?一、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乐"学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记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见,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着重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6.
<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式,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  相似文献   

17.
要想语文课堂更加有效,教师首先要了解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是在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揠苗助长,高估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成不变,小看学生的阅读基础;本末倒置,模糊语文教学的本质;脱离主旨,教师文本解读不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症下药,找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策略:基于年段特点与目标、语文本体特征、学生发展需要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文本的正确解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意义在于:给教师"教什么"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学什么"有了明确的方向;教材"写什么"有了明确的方向。总而言之,语文课堂都应该"以生为本"去选择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步步为营,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这是语文教育界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共识。可是,当前在我们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与这种共识相悖的问题,诸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节,教师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课本被当作唯一的学习材料,阅读教学只局限于"学教材",而忽视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了课外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曾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的确,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可见语文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师要从单一的重视课本内容的传授,转化为多角度把脉课本,以课本为圆心,向四周扩散,将单一的教材跳到多元的文本,跳到适合每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乐土,让学生更广、更多地接触学习材料,海量阅读,厚积薄发,学生才是真正学了语文,将来还会更好地用上语文。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只有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跨越,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而这一步离不开教师课内的引导。日常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唯有以课内阅读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奏,将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才会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学生才可能尽享到阅读带给他们的成长快乐,实现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