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杨萍 《声屏世界》2007,(12):35-35
2006,中国博客年“领导博”、“名人博”、“政府博”、“警察博”是经常见诸报端的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人,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个,博客读者达到7500万人次以上。  相似文献   

2.
博客案民事责任主体认定及归责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再春 《新闻记者》2006,(12):69-71
今年八九月间,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和“首例博客告博客案”先后一审判决。在第一起案件中,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博客网”的法人单位)被判侵权成立;然而,第二起案件中的北京博客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博客网”的法人单位)却被判没有侵权。  相似文献   

3.
2002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称,“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每40秒钟,就有一名新的博客诞生。而在中国,也是8月,IT界资深传播和媒体专家。王俊秀灵机一动,将英语“Blog”翻译成汉语“博客”,就此,博客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4.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5.
今年三八妇女节,两个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和中国博客圈中的娱乐记者袁蕾的博客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这本来是两位记者开的玩笑,没想到一位路透社记者把这件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见此消息,如获之宝,随即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随后,这篇报道在众多英文站迅速传播,BBC、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立刻跟进,至少有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此亨。 3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署名张从兴的文章,《“中国博客门”耍了西方媒体》,很快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本刊记者就“博客门”亨件对中外媒体产生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中国首席特派员叶鹏飞。  相似文献   

6.
名人博客是与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互联网被深深地打下了“博客”的烙印,从全球到中国,无不舞动着博客的身影,怪不得有人称2005年是“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相似文献   

7.
罗攀 《网络传播》2006,(6):57-57
当前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QQ,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回眸2005年的博客世界可谓异彩纷呈:专业博客网站如“博客网”的并购及融资;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纷纷举行的各种博客大赛;以及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专门开设研究专题对博客进行研讨等等。这些都表明:“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正在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2002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2005年,因为迅速普及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2006年,因为更广泛的博客群体而被称为“全民博客年”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相似文献   

9.
张明华 《新闻前哨》2006,(11):72-73
2006年8月2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博客第一案”在江苏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法院判决,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判决生效起5日内,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日: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至此,“中国博客第一案”从2005年6月开始,历时一年多,终于有了尾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博客第一案”终审落槌,这起案件的尘埃落定,对于个人博客及网络的管理都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其普适意义在于,劝告个人博客要谨慎自己的言论,提醒研站要充当好“善良管理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吴献举 《新闻传播》2006,(12):30-31,33
博客名誉侵权是近年来随着博客的勃兴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侵权现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寨”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寨。该案已于2006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  相似文献   

12.
方兴东正在搬离纷扰的北京,“杭州比较清静。”方兴东感慨说,这位“博客教父”见证了中国博客从无到有,也历经了博客从兴至衰,依然坚信中国专业博客网站有生存的空间,此时,方兴东创办的博客网仅有30多人。  相似文献   

13.
邓劲松  蒋宏 《新闻界》2006,(2):93-94,92
博客,其英文为Blog,即是Web Log(网络日志),源于1998年美国,流行于2000年,2002年被引入中国。《市场术语》对博客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需合理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霞 《网络传播》2007,(7):52-52
“名人效应”不敌“牛市效应”,“中国第一博”改姓“股”了。一个名为“带头大哥777的博客”,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点击率已经超过900万;5月8日当天点击率竞高达46万次,超过了以往稳坐“第一博”的徐静蕾博客。  相似文献   

15.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  相似文献   

16.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杨亮 《新闻窗》2007,(1):91-92
从2002年国内第一个博客平台“博客中国”网站建立,到2005年博客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人,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博客(Blog)站点达3682万,平均每个博客有约2.3个站点。以“追求思想共享”为主要目的,“重建互联网秩序”为志向的博客在中国发展迅猛。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写博客呢?在传播学领域,博客模式的传播行为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博客的兴起,因博客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仅2006年,与博客名誉侵权相关的诉讼就有多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该案已于当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此案的判决,对规范博客网站的运营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学者就博客名誉侵权纠纷中博客网是否应承担责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博客侵害名誉权真正的被告应当是博客的作者,而不是博客网。①笔者认为,虽然博客作者在博客侵权中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博客的匿名性,使得博客作者难觅踪迹,而博客网作为博客的管理者和载体,在博客侵权案中是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19.
赵莉 《网络传播》2006,(11):56-57
博客如何有效自律?其实早在木子美事件以后,“博客中国”就整理了一份《博客道德规范》,拟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诚实和公正原则、伤害最小化原则、承担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某教授状告博客网一案的尘埃落定到博客写手状告网民的“博客告博客”案和某公司状告前员工博客案,再到前一阶段国内媒体关于“博客实名制”的争论,博客给人的印象总是纠纷不断、各执一词的乱象。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缘起,其实都是博客写作“公”与“私”的纠缠不清,而这种纠缠不清恰恰是博客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